DC娱乐网

贾谊才高八斗为何不得重用?苏轼一句话,将其中缘由说得明明白白 苏轼在《贾谊论》

贾谊才高八斗为何不得重用?苏轼一句话,将其中缘由说得明明白白 苏轼在《贾谊论》里那句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真是一针见血,把贾谊怀才不遇的病根说得透亮。 咱们先说说贾谊多有才,21 岁就成了汉朝最年轻的博士,朝堂议事时老臣们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张口就来,句句说到汉文帝心坎里,一年就被破格提拔成太中大夫,这提拔速度在整个汉朝都少见。 他写的《论积贮疏》,硬是让汉文帝下了决心 “开籍田”、减田租,实打实改变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样的才华绝对配得上 “才高八斗” 四个字。 可就是这么个大才子,终其一生也没当上公卿大官,33 岁就抑郁而终,根子真不在汉文帝不是明君,全像苏轼说的,是他自己没本事用好自己的才华。 贾谊的 “志大” 是真的,可这份大志太急太锐,完全没掂量掂量当时的朝堂是个什么光景。他刚上位就提了个 “列侯之国” 的建议,让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功臣全都离开长安,回自己的封地去。 要知道,周勃亲手把天子玺捧给汉文帝,灌婴带几十万兵平定吕后之乱,这些人可是汉文帝坐稳皇位的靠山,朝堂上一半的权力都攥在他们手里。 贾谊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刚混上个太中大夫,就想把这些开国元勋一脚踢走,这不是明摆着要掀人家的饭碗吗? 周勃、灌婴这帮老臣联名参他,说他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这话虽然狠,但搁在当时真不算冤枉。 汉文帝刚继位没几年,根本不敢得罪这帮老臣,只能把贾谊贬去长沙当太傅,这可不是皇帝不用他,是他自己不懂看形势,硬生生把路走窄了。 更可惜的是贾谊的 “识不足”,他光有治国的好点子,却没半点政治手腕。 他写的《治安策》里 “众建诸侯少其力” 的主张,后来被汉武帝改成 “推恩令” 用得风生水起,可在汉文帝那会儿,他就直挺挺地抛出来,非要立马动手削诸侯。 当时淮南王刘长本来就骄横,一听要分割他的封地,直接公开抗命,把朝堂搅得鸡犬不宁。贾谊不想想,汉初刚经历战乱,朝廷最需要的是安稳,哪能经得起这么折腾? 反观汉文帝,虽然没明着用他的法子,却借着淮南王去世的机会,把他的封地一分为三,悄悄试行了他的策略,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贾谊却不懂这份 “慢慢来” 的道理,见自己的主张没被马上采纳,就整天愁眉苦脸,觉得皇帝不重用他,这就是苏轼说的 “不识时务” 啊。 再说他那 “量小” 的毛病,真是毁了他的才。被贬到长沙后,他不想着在地方上做出点成绩,等着皇帝召回,反而整天琢磨自己的处境,看见一只鵩鸟落在房里,就写赋感叹自己 “命不得长”,跟屈原比惨。 后来汉文帝总算想起他,把他召回长安,在宣室殿跟他聊到半夜,皇帝都说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明摆着还是认可他的才华,可他呢? 见皇帝问的是鬼神事,没谈治国,又失望了。其实汉文帝那会儿正因为日食、地震发愁,问鬼神是想解心结,可贾谊就没读懂皇帝的心思,更没抓住机会慢慢渗透自己的主张。 后来他做梁怀王太傅,不过是王爷坠马死了,他就天天自责哭泣,最后把自己熬死了,这哪有半点能成大事的抗压能力? 古时候成大事的人,哪个不是能等能忍?苏轼特意提了孔子和孟子,孔子想在楚国推行主张,先派冉有、子夏去铺路,一点不着急;孟子离开齐国,在昼地住了三夜才走,还盼着齐王能召回他。 可贾谊呢?才受了点委屈就自暴自弃,一点不懂 “默默以待其变” 的道理。要是他能学学后来的王猛,苻坚把旧臣都赶走重用他,可王猛也是先跟大臣们慢慢磨合,才站稳脚跟。贾谊却总想一步到位,刚进朝堂就想把老臣全换掉,这根本不现实。 汉文帝其实一直没放弃他,贬去长沙是保护他,免得被老臣们害死,后来让他当梁怀王太傅,是想让他辅佐自己最疼的小儿子,将来好委以重任。 可贾谊自己扛不住挫折,硬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他死后多年,汉景帝用他的办法削藩,汉武帝用他的主张推恩,要是他能多活十几年,熬到老臣们去世,凭着他的才华,肯定能大展拳脚。可他偏偏就输在了 “量小” 和 “识不足” 上,这怪不得别人。 所以说苏轼看得太准了,贾谊不是没遇上明君,也不是没本事,就是自己不会用自己的才华。 有大志向是好事,但得有配得上志向的见识和肚量,能等时机、能忍委屈,不然再大的才华也只能白白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