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全运会开幕式,看着没花多少钱,其实全是高科技在撑场。 点火不用真火,是全球第一个“水雾火焰”。用216组高速环形喷嘴,喷出每秒800万颗微米级水雾,再用12台激光在空中“画”出熊熊燃烧的火苗,配合实时调光系统,白天晚上都看得清,全程零碳排放,耗电还不到传统火炬的二十分之一。 观众掏出手机,AR龙舟就从你座位前划过,水花“哗”一下溅到屏幕上,不是特效,是真的能互动。靠的是5G加UWB超宽带定位,场馆里布了217个信号基站,定位准到±5厘米,延迟不到0.08秒,五万人同时看,画面不卡不拖。 地上的“水海”会跳舞,因为地下埋了1280个智能水泵,每个都能单独控制。演员脚底有压力传感器,人一走近,水自动分开,像真在水上走,走过去又合上,一点不乱。 开场100只机械醒狮,不是摆设,是能动的“机器人”。靠18个微型电机控制眨眼、甩耳、张嘴,嘴里叼的红布还是个小LED屏,写着“湾区同心”。鼓点一响,灯光动作自动同步,气势一下就上来了。 800个少年踩着发光桨板划出“同舟共济”,脚下蓝光连成河,手一划拖出光尾,靠的是无线控制系统,全场统一调度,98秒拼完四个大字,误差不到三个人。 演员穿的人字拖也不简单,3D打印环保材料,轻巧防水,鞋底带LED灯,踩一下就发光,全场统一控制,像踩着星星走路。 标兵女孩的发带,绣着广州木棉、香港紫荆、澳门莲花;水幕用的水全是雨水回收,一滴不浪费。背后是群平均35岁的年轻人,拼了八个月,试了上百次,下雨天跳水护电缆。他们说:“你根本没注意到技术,才是我们最成功的事。” 导演郎昆说:“我们不靠人海,靠的是智慧和情感。”从骑楼到老船,采风走了一年多,细节都有出处。三地同唱粤曲,让他动容;刘伟强坚持用《海阔天空》,因为那是普通人的倔强。 这场开幕式,没烧钱,没堆人,但每一帧都扎心——有科技,有温度,有我们自己的味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