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确实有比中国“强”的地方!台湾专家赖岳谦曾表示,印度有一点比中国强上很多,那就是他们的嘴,之前奥运比赛,印度就扬言要碾压中国,结果赛程过了一半,印度还是0金0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知道吗,印度确实有一个地方,比中国“强”得多——那就是他们的嘴。台湾专家赖岳谦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印度人在口头上可以比任何人都强,尤其是在大场合上表演自己的雄心和自信。要说具体例子,最直观的莫过于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了。 那次奥运会前,印度体育界和媒体信誓旦旦地扬言,要在东京赛场上全面碾压中国,甚至有人把目标定得很高,像中国一样拿下好几枚金牌。然而,比赛进行到一半,现实狠狠给了他们一记当头棒喝:0金0银。 整个赛程走到尾声,印度最终仅靠尼拉吉·秋普拉在标枪项目上拿到一枚金牌,总奖牌数才勉强达到7枚。对比中国拿下的38枚金牌和88枚奖牌,差距可谓触目惊心。 印度这番“嘴硬”的自信,最终显得有些好笑,但也真切地展现了他们在言辞上的强大——只可惜,行动力却跟不上。 这种“嘴硬文化”并非只存在于体育领域。在军事和科技上,印度同样喜欢喊出高调目标,却往往难以兑现。自1983年,印度启动了号称要取代老旧米格-21的“光辉”战斗机项目时,就已经开始展示这种“口气大于行动”的特质。 印度官方曾豪言,要打造一款自主研发、技术先进的战斗机,让印度空军摆脱对外国装备的依赖。然而,现实很残酷,直到2023年,这个项目才交付33架战斗机,核心发动机依旧依赖美国F404,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动机GTX-35预计要到2026年才能完成。 换句话说,印度在宣传上很能吆喝,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慢得让人着急。这种差距,不只是军工领域,几乎渗透到了整个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科技探索方面,印度又是另一幅画面。2013年,印度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一时间风头一时无两,成为亚洲首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 印度人引以为傲的是,整个项目耗资相对低廉,几乎不到美国同类项目的一小部分成本。然而,仔细算一算,这背后的代价也不小。 在国内电力供应不足、贫困问题依然严重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太空探索上,不免让外界质疑——科技突破虽然值得称赞,但民生问题真的能忽略吗? 印度政府显然希望通过这样的成就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大国科技”光环,但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停电、缺水和孩子上学的问题。 谈到经济发展,印度的“嘴硬”同样显而易见。莫迪政府曾雄心勃勃地规划,到2025年将印度GDP提升到5万亿美元。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截至2023年,印度GDP仅为3.6万亿美元,离目标还差得很远。 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不畅、电力供应不稳定,这些都是制约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因素。 与之相比,中国的GDP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工业体系完整,城市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远超印度。可以说,印度在宣传目标上的宏伟远大,但在实际落地的执行力上,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民生问题上,印度的“嘴硬”同样让人感到尴尬。2014年,莫迪政府启动了号称要彻底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厕所革命”,计划在2019年前实现农村厕所全覆盖。 这本是一个惠民工程,若能顺利推进,对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然而,到了2020年,农村厕所覆盖率仍仅约60%,不少厕所设施简陋、缺乏维护,仍有相当数量的村民不得不露天排便。 这种“计划很美好、执行很困难”的现象,正反映了印度在政策宣传和实际执行之间的落差。 回顾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印度擅长夸口,善于“吹牛”,但在实际行动力、执行力和系统性建设上,与中国相比差距明显。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奥运奖牌上,也体现在军事装备、科技探索、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等各个领域。印度的“嘴硬”文化,虽然能在国际场合上吸引眼球、制造噱头,但并不能掩盖实际能力的不足。 同时,印度的“嘴硬”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优势。对内,它可以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让普通人觉得国家正在奋发图强;对外,它可以在国际谈判或竞技场上营造“我不怕你”的气势。 这种心理战术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如果实际能力跟不上喊出来的目标,不仅容易破坏政府公信力,也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够可靠。 不过,也不能完全否认印度的努力和进步。例如,尽管“光辉”战斗机项目交付缓慢,但印度在航空制造和发动机研发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技术储备未来仍可能带来突破。 同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也显示出印度在低成本太空探索上的创造力和效率。问题在于,这些亮点往往显得零散且孤立,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国家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