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的准噶尔这个“草原公司”,当年可真不是盖的。说白了,它靠三招起家:占地方、收过路费、拉联盟。它把天山北边的大草场和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全占了,谁想走货,都得给它交钱。这就像今天谁卡住了石油海峡,躺着都能收钱。它还不光靠放牧,还搞商队抽成、做皮具、卖手工艺品,甚至拉上西藏的宗教,搞“朝圣经济”,收香火钱和政治赞助。收入好几条路,日子过得挺滋润。 但它问题也不少,说白了就是“外强中干”。最大的软肋是啥?啥都靠别人。吃的粮食、喝的茶、穿的绸子,全靠从清朝进货。清政府一不高兴,关了边贸,它这边立马断粮断货,军心都稳不住。这就好比你开个厂,螺丝钉、芯片全靠一家供应商,人家一断货,你生产线就得停工。 更麻烦的是,公司大权全在老板一人手里。老板一走,儿子们就开始抢公章、争股权,打得头破血流。高管阿睦尔撒纳,觉得分的钱少,一转身就投了对手公司,还把客户名单、渠道资源全带走了,直接帮着敌人打自己。这哪是来合作的,纯属“商业间谍”。 那它有没有想办法?有。它知道不能只靠清朝,也从俄罗斯、中亚那边买点粮、换点武器,搞“多供货商”,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它也在伊犁、乌鲁木齐这些地方开荒种地,搞点小农场,少买点口粮。还在哈密、吐鲁番建粮仓,存够三个月的口粮,以防万一。它还跟周边部落签“互助协议”:谁家没饭吃了,大家凑点粮救急。甚至抓来会种地、会打铁的人,自己建个小作坊,造点武器农具,别啥都靠买。 可这些招,还是没救回来。为啥?因为根子上就乱。老板一走,内斗就开始;高管一不爽,立马反水;外面一断货,立马慌神。 乾隆在紫禁城里看得清清楚楚。他心想:这帮人自己打自己,还引狼入室,这不是把刀递到我手里吗?他先不动声色,借阿睦尔撒纳带路,大军西进,兵不血刃拿下伊犁。可没想到,这人刚被封了亲王,转头就反了,想自立为王,还把留守的五百清军围了,逼得将军拔剑自尽。乾隆当时就火了:我帮你报仇,给你高官厚禄,你反手就捅我一刀?这不是国事,这是打我脸,是往我头上踩! 他一拍桌子:“这种反复小人,留着就是后患!必须连根拔起!”一道“除恶务尽”的圣旨传下,清军不再招抚,直接全面清算。短短几年,曾经横扫中亚百余年的帝国,烟消云散。 那片地,后来被重新起名叫“新疆”,意思就是“老地盘,新收回”。 回头看,真是唏嘘。一个能挡住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强国,不是败在战场上,而是败在一场病、一场内斗、一次背叛。而乾隆,看准时机,出手又准又狠。这道理,放到现在,开个小店还是管大公司,都一样——地基不牢,墙塌得快;机会来了,下手就得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