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全运会,突然看到屏幕上香港队的名字,就俩字,“香港”。 不是“中国香港”了。 我愣了一下,然后心里咯噔一下——那感觉,一下子就对了。 你知道这像啥吗? 就像在家里,你喊你弟,会连名带姓地喊全名吗?不会吧。直接喊名字,那才叫亲。 以前叫“中国香港”,没错,但总感觉带着点儿开会的正式感,有点生分。 现在直接叫“香港”,跟“北京”、“上海”、“广东”并排站着,这才是自家运动会该有的样子嘛。大家都是一个户口本上的,谁跟谁呀。 有人说怎么不官宣? 我觉得,这事儿妙就妙在“不说”。 真正的默契,就是心照不宣。家里人换个称呼,需要开个家庭会议,发个通知吗? 不需要。大家看着舒服,心里觉得熨帖,就这么定了。这叫水到渠成。 别担心,这也不是瞎改。 到了国际赛场,比如巴黎奥运会,那必须是响当当的“中国香港”。 那是干嘛?那是跟外人亮明家底,告诉全世界:这是我们家的人,我们罩着的。主权问题,一寸都不能含糊。 但在自己家,关起门来,讲的是亲近,是融合。 对外一致,对内一家。这叫啥?这叫格局。 看到香港队的运动员,跟江苏队、广东队的选手在场上拼尽全力,赢了比赛,教练激动地说感受到“主场的力量”…… 我天,“主场”这俩字一出来,比什么都有劲儿。 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大家心里都清楚,咱们是一伙儿的,这儿就是咱自己的地盘。 所以啊,别小看这俩字的“减法”。 减掉的是生分的距离感,加上的是一家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事儿,办得真漂亮。 润物细无声,但心里,暖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