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泰国正式宣布了 刚刚,泰国扔出个大炸弹——11月13号起,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大米贸易费用部级条例(第2号)》正式上线,商务部的维塔亚功·马尼内特居然对媒体说这是在帮大米出口商减负、农民增收。 乍一听,哟,挺仗义嘛,可仔细一琢磨,这分明是自家大米卖不动了,价格都快崩了,没办法只好降成本抢订单,要不然稻农的米就要烂在仓库里了! 这坑爹的矛盾全是全球大米市场“内卷”逼出来的,泰国现在可惨了,被别人按在地上摩擦生意。 说到原因,得提印度这茬——它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去年突然解禁出口,直接把国际米价砸了30%,还靠每吨比泰国便宜40美元的价格,抢走了南非、马来西亚这些老客户。 更别提越南了,今年上半年它的出口量直接超越泰国,78%的进口市场都被它抢走了。最要命的是,印度尼西亚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减少进口,还硬是压低价格,这下泰国的大米出口量直线下降,出口额也被砍了个稀巴烂。 眼看着自家稻农要遭殃,泰国只好免许可证费、降企业成本,说白了就是被迫打起价格战,哪是什么“开放贸易体系”的高大上操作。 这事跟咱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也有关系。泰国大米一降价,国际米价可能会更稳,咱买进口泰国香米时可能更划算,不会被溢价坑。 但问题来了,全球大米“内卷”还可能让咱们国内的大米企业压力山大,部分靠出口的米厂说不定得调整价格,这样一来,咱们买国产米也许能捡到便宜。 不过你得注意,要是泰国、印度这些国家拼价拼得太狠,将来可能会影响稻农的积极性,长远来看,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可就得打个问号,说不定哪天又会冒出价格波动。 总之,泰国这波操作就是慌了神的自救,看起来是在给企业减负,其实是被市场逼得没辙了。国际粮食贸易听着挺高大上,但归根结底就是“谁的价低谁能卖”。 要不要我结合近期国内大米市场价,具体说说这事对咱们买米的实际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