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有些大学,名字听着普普通通,甚至有点像技校。 但人家干的,是给国家“摇人”的活儿

有些大学,名字听着普普通通,甚至有点像技校。 但人家干的,是给国家“摇人”的活儿。 我邻居老陈的儿子,就从这么个学校毕业,直接进了省里,干机要。 这事儿在我们这栋楼,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都市传说”。 老陈,闷葫芦一个,平时见人就点个头。儿子考上大学那会儿,没人觉得多稀奇,校名听着太一般了,北京电子科技大学。 结果呢? 毕业直接进省府大院。 我们都炸了。跑去问老陈,他还是那副样子,摆摆手,说“瞎猫碰上死耗子,就是个收发文件的,跑腿的”。 可我们后来扒拉出来的消息,哪是跑腿这么简单。 这学校,不是你想上就能上。除了分,还得查你祖宗八代,得是“根正苗红”的“白纸”。 上了大学,跟进了“特殊单位”没两样。老陈儿子四年没用过智能手机,说学校不让,联系全靠座机。放假回家也不出门,就闷头写东西,问就是“作业”,多问一句就跟你急。 这哪是上大学,这分明是提前入伍,只不过战场不在边疆,在办公室的方寸之间。 我以前总觉得,那些在核心部门工作的,得是三头六臂、天赋异禀的人。 现在我看着老陈,才明白。 哪有什么天生如此。 不过是一群普通家庭的孩子,用我们看不见的纪律和牺牲,把自己打磨成了国家机器上一颗最可靠、最不能出错的螺丝钉。 前两天,我看见老陈提着个保温桶去坐公交。 他说,孩子想吃口家里的酱牛肉了,单位食堂吃不惯。 看着他略显佝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特踏实。 我们看到的那些宏伟叙事,那些国家层面的大动作,背后就是无数个这样的年轻人,和他们同样在默默付出的家庭。 他们没有朋友圈,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 他们的青春,就是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