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的字幕上,“中国香港”里的“中国”俩字,悄悄拿掉了。 就剩俩字:香港。 好多人第一反应是,出错了?还是……有啥说法? 但你品,你细品,这事儿高级就高级在这儿。 在外面,跟国际友人介绍,你必须说“这是我家的孩子,姓李叫小明”,这是规矩,是主权,是告诉全世界,这是谁家的娃。 但在自己家院里呢? 全运会就是咱们自己家的运动会。 你还会扯着嗓子喊“李小明,回家吃饭!”吗? 你只会喊“小明!吃饭!” 谁跟自己孩子还客客气气连名带姓的,那不叫见外,那叫生分。 从“中国香港”到“香港”,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是心态变了。 是那种“咱们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底气上来了。 以前,我们可能有点焦虑,生怕别人不知道,所以得时时刻刻挂在嘴边,印在衣服上,打在字幕里。 现在呢? 现在是,我们自己心里门儿清,我们就是一家人。 香港这次不光是派了史上最大的代表团来参赛,人家还是东道主之一。 又是建新场馆,又是组织赛事,里里外外都是自己人。 当看台上的观众,给香港队喊“加油”的声音,和给广东队、北京队喊的,一模一样,没任何区别的时候…… 当香港的青年球员和内地的孩子在一个基地里同吃同住,一起流汗的时候…… 那种刻意的、写在纸面上的强调,反而显得多余了。 这俩字的减法,做的其实是信任和归属感的加法。 当一件事实,已经强大到成为一种生活日常,一种肌肉记忆的时候,那种骨子里的自信,才是真自信。 这种感觉,比任何口号都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