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922年秋,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四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父亲杨武之已是知名数学家。那张小方桌前,父亲写下“物理学”三个字:“这是探究万物之理的科学。”少年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他与物理学的第一次相遇。
抗战烽火中,杨武之携家南迁。在昆明的土坯房里,蚊虫叮咬中,杨振宁就着油灯演算习题。西南联大的铁皮教室下雨时叮当作响,却孕育了中国最优秀的一代学人。
他曾回忆:“每当飞机轰鸣而过,我们就蹲在防空洞里,但我心里始终装着那些物理公式。”

1945年,杨振宁踏上赴美旅程。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室,他发现自己动手能力欠佳——传说他制造的仪器“凡经他手,必出故障”。导师泰勒善意提醒:“也许理论物理更适合你。”
这一转向,改写了物理学史。
1957年12月,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灯火辉煌。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并肩走上领奖台,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整个华人世界为之沸腾。

然而,比诺贝尔奖更璀璨的是“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是杨振宁与助手米尔斯共同完成的杰作。该理论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深刻。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他俯瞰着整个物理学。”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中国餐馆,杨振宁遇见了学生时代的杜致礼。她是杜聿明将军的女儿,在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曾是他的学生。这次异国重逢,让两人擦出爱的火花。
杜致礼热爱文学艺术,杨振宁沉浸于科学世界。她是他生活中的诗人,他是她眼中的物理学家。杜致礼常说:“他思考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而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致辞中特别感谢:“感谢你,让我的生命完整。”

两人婚后育有三个孩子。
长子杨光诺回忆:“父亲从不强迫我们学物理,他说找到热爱最重要。”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作出人生重要决定——回归清华园。他卖掉了美国的房子,将积蓄投入中国的科学事业。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在清华园简朴的办公室里,他亲自授课。学生翟芸记得,杨先生讲规范场论时,眼睛如年轻人般明亮。“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反复强调的治学态度——甘愿用笨功夫,不求表面光鲜;保持朴实作风,不慕浮华虚名。
他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借鉴普林斯顿模式,却注入中国智慧。他亲自写信邀请世界顶尖学者来访,为年轻学者争取最好的研究条件。据统计,他资助了超过200名中国学者赴海外深造,这些人多数学成归国,成为各领域的骨干。

杜致礼2003年病逝后,杨振宁的人生陷入灰色。直到2004年,28岁的翁帆走进他的生活。这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用她的青春陪伴了杨振宁的晚年。
他们的结合引来诸多议论,但时间证明了一切。翁帆悉心照料杨振宁的起居,陪他参加学术活动,整理他的文稿。而杨振宁也在翁帆的陪伴下,保持了惊人的工作状态。这对相差54岁的夫妻,相敬如宾,精神世界早已同频。
杨振宁曾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而翁帆则表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
步入百岁后,杨振宁思维依然清晰。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他寄语学子:“要奔向有发展的领域。”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科技发展,对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保持浓厚兴趣。
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24年秋,坐在轮椅上,他仍与年轻学者讨论物理学的未来。学生问他长寿秘诀,他幽默地回答:“大概是因为我从不停止思考。”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安详离世。遵照他的遗愿,葬礼简朴,不设追悼仪式。他的骨灰将安放在清华园,与他倾注了晚年全部心血的这片土地永远相伴。
杨振宁用一生证明了“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深刻内涵。从战火中的少年到物理学巅峰,从异国辉煌到归根清华,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赤诚和对家国的深情。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我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用他103年的人生,在物理学的星空中刻下了永恒的中国印记,也在无数后来者心中种下了追求真理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