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前脚呼吁“尊重常识”,后脚天门山溜车丨奇瑞的知行合一差在哪?

花生评:知易行难,这四个字放在当下的汽车圈,再贴切不过。奇瑞折戟天门山的事件,让花生颇为无奈地发现,奇瑞的问题在于“局部
花生评:

知易行难,这四个字放在当下的汽车圈,再贴切不过。

奇瑞折戟天门山的事件,让花生颇为无奈地发现,奇瑞的问题在于“局部有认知,全局无坚守”。

前脚高管直言造车需要常识,如同指出皇帝没穿新衣的孩子,引发叫好声一片;次日就以车辆爬梯的胸口碎大石上演营销活动——本质是用极端场景制造噱头,不仅无法反映日常用车的真实性能,还可能传递“冒险=高端”的错误导向。

就像李学用所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操控决定安全,转向决定安全,动力决定安全。只有很好地操控,不断地减速才能够很好地控制好安全。”

在花生看来:如果追求品牌行稳致远,敬畏决定口碑,克制决定底线,担当决定高度。只有把尊重常识的口号落到每一次活动里、每一个细节中,才能够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赖。

这次天门山翻车,与其说是一次意外,不如说是一次提醒: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广,“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更高阶的竞争力。

11月12日,张家界天门山,作为武陵源的核心地标,999级天梯以陡峭的坡度和独特的景观而出名,也是自带挑战极限流量的营销符号。

当天中午,被拦在场外的登高的游客,见证了一场尴尬的营销翻车。一辆奇瑞风云X3L在攀爬天梯时溜车撞坏护栏,现场滞留近两小时。

作为刚上市的新车,奇瑞副总裁李学用曾在微博预告,Ta要征服天门山,苦等一个好天气。谁也没成想,原本封闭两天准备的“巅峰挑战”,最终变成全网热议的事故。

次日凌晨2点,奇瑞迅速发布致歉声明,承认“风险预估不足、细节把控疏漏”,承诺承担全部赔偿。道歉态度诚恳、响应速度够快,但这事儿背后的矛盾,远比本次意外更值得琢磨。

就在翻车前两天的11月10日,李学用还在另一场新车发布会上呼吁,不管是100km/h还是200km/h,瞬间刹停都是违背物理学的,车企宣传要尊重常识。

真话最有力量,第一财经的葛佳老师为此第一时间发稿,备受触动的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遍数了十年来所见造车的荒唐事件,感慨—— 造了这么多年车,怎么连常识都快忘了?!

其中点赞最高的留言戳中要害:“车首先是用来开的,安全性、操控性才是根本。可有些品牌眼里,车不是交通工具,是用来博眼球的道具。”更让人揪心的是另一条留言:“国产车企这样折腾,只会让消费者失去信任——能选进口选进口,能选合资选合资,不想给自己添堵。”

中国汽车产业从来没有一荣俱荣,却常常一辱俱辱。单个企业的不当操作,代价会传导到整个行业。

正因如此,就像这次奇瑞翻车,受损的不只是自身品牌,还有消费者对中国品牌营销底线的认知。

有人把这事和大奔碾故宫、喜马拉雅炸烟花相提并论,虽然后者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更严重,但天门山天梯作为公共景观,封闭两天影响游客体验,车辆溜车损坏护栏,本质都是“为了营销牺牲公共利益”的短视行为。

其实天梯攀爬营销早有先例,早在2015年,路虎就曾完成类似挑战,奇瑞正是捷豹路虎的合资方之一。

放在当年,这种极限操作确实能靠刺激感出圈,但在消费升级、品牌升级的今天,这种“胸口碎大石”式的营销早已过时,既不高级,更藏着巨大风险。

行业里从不缺“安全且高级”的性能展示:驾乘奔驰GLE打卡北京越野公园,江铃福特在京郊专业场地测试越野性能,宝马iX3穿行西双版纳山路——走正经赛道、用专业场景验证性能,既对车友好、对人安全,也能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产品实力。

反观天门山爬台阶,本质是用极端场景制造噱头,不仅无法反映日常用车的真实性能,还可能传递“冒险=高端”的错误导向。

就好像总有一群莽夫在网上乃至现实里刷着一句话——没有怂车,只有怂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车主会罔顾安全和公共利益耍酷。

不能说车企有意想让消费者如此,但营销活动环节就绝对不能让消费者有误判。因为品牌营销是产品乃至企业的价值观,要引导消费者向上,而不是给消费者行为兜底,甚至要突破下限的。

奇瑞折戟天门山的事件,让花生颇为无奈地发现,奇瑞的问题在于“局部有认知,全局无坚守”。

李学用在发布会上说的“操控决定安全,转向决定安全,动力决定安全”,不仅适用于造车,更适用于品牌运营。品牌发展中,敬畏决定安全,克制决定长久,担当决定高度。只有守住常识边界、敬畏公共利益,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信任。

如今的中国车企,早已不是活下去就好的阶段。

一方面,汽车被看作第三生活空间,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结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中国汽车正加速出海,成为国家名片的一部分。

除了盈利和质量,企业更需要有对社会、对环境的担当,用“亲社会行为”和与公众“共享价值”的态度,来展示品牌准备扎扎实实干上一百年的底气和信念。

作为中国出口整车规模领先的企业,奇瑞的每一步都自带行业示范效应。这次天门山翻车,与其说是一次意外,不如说是一次提醒: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广,“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更高阶的竞争力。

靠噱头吸睛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如今,消费者要的不是表演征服天梯,而是尊重常识的靠谱造车。

知行合一,确实从来都不是易事,但对车企而言,只有把“敬畏常识”的口号,落实到每一次产品研发、每一场品牌活动中,才能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在全球市场走得长远。

中国车企需要补这一课。

-

作者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