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有一家开了好几年的小面馆,来吃面的客人一直很多,老板林某聪从2020年开始往面条里加硼砂,为了让面条不容易煮烂、看起来亮一些,后来他父亲接手这家店,也继续添加这种材料,一年里面买了三十公斤硼砂,去年五月执法人员突然上门检查,当场发现他们在用这种东西做面条,还搜出了两公斤多的原料和一批已经加了硼砂的面条。
法院判处儿子缓刑一年并罚款一万元,父亲则需服刑七个月并罚款五千元,这件事听起来像是黑心商家的行为,实际上情况更为复杂,顾客喜欢那种有嚼劲的面条,吃起来过瘾,回头光顾的频率也高,老板看到销量上涨,就觉得这个方法有效,一直没人管就一直沿用下去,父子二人并非天生品行不良,而是市场反馈太过直接,他们便顺着这个趋势继续经营。

硼砂是工业用的东西,国家早就禁止添加到食品里了,可这些人还能买到这么多,说明销售渠道并没有完全堵住,可能是化工店偷偷在卖,也可能是网上有人无标识售卖,监管部门平时对大企业查得严,小作坊反而容易被忽视,一次买几十公斤的量,绝不可能是家里自己用,这背后肯定藏着一条灰色产业链在运作。
最让人担心的是父子交接这件事,父亲接手店铺后没有转做别的生意,而是继续采购硼砂,这说明父亲根本没有认识到事情存在错误,这种家庭式店铺依赖经验运作,既没人指导规范操作,也没人检查账目情况,安全观念全凭个人自觉,而自觉这种品质在利润诱惑面前很容易被抛到脑后。
其实现在有合法替代品,比如食用碱和魔芋胶,这些材料价格不高,还能追溯来源,但很多小餐馆老板认为老方法更好用,或者嫌换材料太麻烦,而监管主要依靠举报和突击检查,往往要等到出问题才采取行动,如果能利用数据关注那些复购率高、投诉量大的店铺,或许就能提前发现风险。
今年三季度,上海通报过七起类似案子,浙江和江苏也在推行备案制度,要求扫码留下记录,但城乡结合部的小店和夫妻店铺仍然难以管理到位,这个案子正好遇到政策收紧的时候,要真正堵住漏洞,还需要把监管网络编织得更加严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