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又是记者节,这是我从业十年里,第一个以自媒体身份面对的记者节。
上周家人问“过节要不要庆祝”,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种迟滞感很微妙:从前持记者证时,总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挂在心里,觉得自己该是行业的瞭望者,要为好产业站台,要替市场发声;如今做自媒体,常自嘲“精力有限,撑不起那么大的架子”,连节日都觉得不过也罢。
直到刷到朋友圈里各位前同行们的刷屏,尤其是一个名叫《如果你曾经做过调查记者,你将用一生去怀念它》视频,讲述几位业内知名调查记者的近况。
无论身在机构媒体、自媒体还是企业公关,大家其实都还在传播的阵线上。伴随身份变了,可能锋芒少了些,对世界的理解多了些。当然,在花生看来,这种“柔软”从不是下限的降低,还是在坚持“真话不全说,假话绝不说”的底线。
这个节日,属于每一个在传播领域坚守初心的人。

回望十年记者生涯,最难忘的是那些“像拍电影”的调查瞬间:2016年潜入国内第一家被宣判“死刑”的车企厂区,便装翻墙时被野狗追着跑,报道后来成了庭审证据;为挖内幕,和线人在洗浴中心“坦诚相见”,赤条条聊完靠脑子记信息,走在街头总觉得有人盯梢;乔装成投资人暗访“传销式造车”,聊了半小时,突然戴墨镜的几位大哥就紧锁大门,不让所有人离开,我憋了半小时尿只能盯着“三年造百万辆”的标语发呆。这些如今能当笑话讲的事,当年每一秒都攥着汗。

更让我成长的,是看懂了行业里的“真与假”。2017年造车新势力扎堆,乐视的版图坍塌,贾跃亭远走美国,不过,造车新势力名单一张A4纸都写不下。
我带着困惑问业内的前辈邱楷俊:有些车企技术路线明显是错的,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造?他笑着说:“有人不是来造车的,是来赚快钱的,你当这是马拉松,他只跑百米冲刺。”
这句话,成了我后来观察行业的透视镜。
最荒诞的百米冲刺,是2016年南昌那场“太阳能造车”发布会。当时财富榜人物李河君带着汉腾汽车登场,宣称“车顶太阳能板能直接供电,不用油不用充电”,水均益主持,地方政府头面人物站台。
我当场愣住——小学科学课就算过,太阳能转化效率不足20%,车顶那点面积连空调都供不起。两年后,汉能陷入资金链危机,李河君跌出财富榜,江西也被发改委列入“造车审批过热”重点监督区域。
十年里,除了见遍荒诞,也收获了“认知兑现”的快乐。
当年跟朋友争“新能源是不是骗局”,知名投资人但斌公开说“电动车就是泡沫”,我翻着全球数据跟他掰扯:“这是产业革命!”后来听我劝的朋友重仓宁德时代,虽没到财富自由,也够换辆心仪的车;还有人布局摩托车赛道,赶上了摩托车开始走高端和出海的重估潮。看着他们赚钱,我比自己盈利还开心,当年像堂吉诃德一样较真地坚持,没白费。
说到这,也想问问大家,最想看的是啥:最夸张的造假?最惨的失败者?最扬眉吐气的企业?还是赌性最狠的人?不管是好的坏的惨的,都可以留言“点单”。
今天,我想先讲个关于威马的故事——这家企业,藏着我十年里最复杂的情感转换。
威马曾是我最看好的“实在派”新势力。2018年它推出EX5,是首个给出完备车型的新能源车企,“10万级智能SUV”的定位精准戳中家庭刚需,虽因车型与吉利某款高度相似陷入诉讼,但凭借低价和成熟产品,一度月销破万。
2025年10月我在温州打车,偶遇一位威马车主,他感慨这车当初实在太火,为了提车他还加价了2000块钱;却也吐槽续航跟不上、座椅硌腿,底盘太高(油车改电动车的通病),这些细节,早已埋下它没落的伏笔。

在我看来,威马的陨落,根源是缺乏从0到1的研发能力。它的快速崛起,全靠从吉利拿来的技术直接量产,这种拿来主义成了诅咒:没有自研体系,就无法应对行业迭代;当初带着硬盘把技术带来公司的人在公司内部权力过重,办公室政治压过了产品创新,互为因果,最终拖垮了企业。
对威马创始人沈晖,我的情感更复杂。早期采访时,他总是坦诚分享逻辑,或许是当时威马缺乏曝光,每次都是他亲自出面。我还和他的英文名开玩笑,Freeman,自由的人,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双重自由。他哈哈大笑。
记得有一次在雪野路,也就是上海某委办局的门前,随行没有助理,遇到他也敲门弯腰和门卫沟通确认身份信息以便签到,看到彼此还打了个招呼。当时我还感慨,在机关面前,大老板和小人物无异,Freeman也不Free啊。
后来两件事让我改观:一是某家如今很成功的造车新势力港股上市时,他私下腹诽“这是流血上市,会影响我们所有未上市企业估值”;二是2023年威马陷入绝境时,他在采访中把失败归咎于疫情、产业调整、上市窗口期错失,句句都是“非我之过”,像极了甩锅的项羽,却没有霸王的胸怀。再后来,业内也没有了他的消息,据说人已经在海外。

细想之下,沈晖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有头部外资、国内头部大型集团的从业经历,执行力很强,举手投足国际范。
2015年,时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曾主导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他毅然创业,成立威马汽车。这个名字取自德语“Weltmeister”,意为“世界冠军”,显示出创始团队的远大抱负。
但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的差距实在太大:前者擅长执行,后者需要战略眼光和担当,而这正是他的短板。
这不,就在今天看到新闻,威马温州工厂有了新下家。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批准了威马汽车的重整计划。根据计划,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正式接管威马旗下四家主体公司。公开信息显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在2023年9月才成立,经营范围仅为汽车销售、小微型客车租赁等。
新威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该计划显示威马计划在2025年复产EX5、E5,争取实现产销2万辆;2030年挑战产量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但是,新股东自身财务情况复杂。深圳翔飞与深陷困境的“宝能系”资本关联密切,后者被执行总金额已超过500亿元。这样的资金状况,翔飞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推动威马复产有很大疑问。
有意思的是,威马在湖北黄冈的工厂也有了下家,一家名为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有意吃下这家工厂,在这背后是一家头部汽车经销商,恒信汽车集团。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我的心情很微妙:一方面希望它能被救活,毕竟还有无数车主盼着维保和更新,也担心地方国资打水漂——温州和上海都投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
另一方面也很疑虑,没有了核心研发能力和团队,空剩厂房和落后技术,威马的上限早已被锁定。或许,自然淘汰、产能出清,才是它最好的结局。
十年记者生涯,从机构到自媒体,从调查暗访到行业观察,我见遍了行业的荒诞与坚守、崛起与陨落。那些像堂吉诃德一样较真的日子,那些认知兑现的快乐,那些为企业起落惋惜的瞬间,都成了我最珍贵的财富。
如果你想听更多故事,无论是最夸张的造假、最惨的失败者,还是最扬眉吐气的企业,都可以在评论区“点单”。下一个十年,我还会在传播的阵线上,继续讲好产业的故事。
-
作者 | 李皙寅·花生
编辑 | 黑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