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辽宁兴城一家酸菜厂被网友曝光:工人穿防水靴站于露天腌渍池内作业,其中一名男子全程叼烟操作钢叉翻动酸菜,并多次向池内吐痰,动作熟练。画面中,腌制池仅铺一层塑料薄膜,卫生条件堪忧。当地市场监管局26日晚紧急查封涉事企业,扣押全部涉事酸菜并销毁,承诺“未流入市场”,涉事企业及责任人将依法严惩。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
2022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湖南岳阳酸菜企业工人光脚踩踏酸菜、烟蒂乱扔等问题,引发全国整改;
团体标准形同虚设:事后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发布《老坛酸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陶坛洁净”“运输无污染”,但企业执行流于表面;
网友讽刺再升级:此前“脚踩酸菜”被戏称“足味发酵”,此次吐痰事件则被冠名“老痰酸菜真材实料”,折射公众信任危机。

传统工艺沦为卫生黑洞露天土坑+塑料薄膜的腌制方式,本用于农村猪饲料存储,用于食品生产时易混入泥土、农药残留,发酵过程更无法杀灭痰液携带的致病菌;
监管链条脆弱难闭环酸菜企业多为中小规模,分散且设备老旧,难实现全天候监控。突击检查依赖网友曝光,日常监管存在盲区;
消费者被动避险:工业化酸菜常跳过清洗环节,而家庭自制需经晾晒、沥干等多道工序,食材可追溯(如非遗白菜单价数万元),对比鲜明。

技术监控全覆盖:强制安装生产过程实时监控设备,接入监管部门平台;
惩戒机制升级:建立企业“黑名单”与行业终身禁入制,推行举报重奖制度;
第三方力量介入:引入独立认证机构定期评估,公开结果倒逼合规生产;
标准执行阳光化:对《老坛酸菜规范》等标准开展飞行检查,违规者顶格处罚。

💎 核心观点:监管常态化才能终结“网友曝光—紧急查处—风波平息”的恶性循环。若总依赖偶然视频揭黑,而非系统性筑牢防线,“未流入市场”的通报终将难消公众疑虑——毕竟镜头之外,又有多少“老痰酸菜”已上了餐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