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大连旅顺口的白玉山顶,一座高66.8米的白色巨塔直插云霄。这就是白玉山塔,一座承载着复杂历史记忆的建筑。它见证屈辱,更见证崛起。
令人深思的是,这座塔先后被苏联和日本要求拆除,却都被中国坚决拒绝。
为什么我们要保留这座曾经象征着屈辱的建筑?它见证屈辱,更见证崛起。

白玉山塔的故事,要从1904年说起。
那一年,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竟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这就是日俄战争。
更荒唐的是,这两个国家打仗,战场却在中国的旅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宣布“中立”,看着自己的国土变成别国的战场。
战争以日本获胜告终。1907年,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和陆军第三军军长乃木希典的倡议下,殖民当局开始在白玉山顶修建“表忠塔”。
这座塔1909年建成,耗时两年多,花费25万日元,征用2万多名中国劳工。塔的设计别有用心——形状像燃烧的蜡烛,顶部的炮弹形装饰重达3000斤。

说起来痛心,这座塔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中国劳工的血泪。
被强征来的2万多名劳工,每天在刺刀监督下干活。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稍有怠慢就会遭到毒打。
据记载,在建塔过程中,数百名中国劳工因劳累、疾病和虐待而死。可以说,这座塔是用中国人的生命堆砌起来的。
日本殖民者建塔的目的很明确:既要表彰为天皇战死的官兵,更要炫耀武力,震慑中国百姓。

二战结束后,这座塔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转折。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进驻旅顺。看到这座象征日本军国主义的塔,苏军当即提议拆除,还想把拆下的石材运回莫斯科重建。
面对这个要求,中方以拆除危险、影响市民安全为由,婉拒了。
1953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旅顺时,再次提出拆除要求,甚至建议在对面黄金山上建一座更高的塔取而代之。
这一次,周总理明确表态:“中国的领土,决不能再给任何外国侵略者树碑立传!”这句话,彻底终结了拆塔的争议。

如今,这座塔已被正式命名为“白玉山塔”,并在198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保留这座塔,不是要延续耻辱,而是要铭记历史。
每到重要纪念日,总能看到学生、军人来到这里,聆听那段屈辱的历史。这座塔已经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今天,当游客登上白玉山,会在塔前看到这样的解说牌:“这座塔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

从“表忠塔”到“白玉山塔”,从屈辱象征到历史教材,这座建筑的身份转变,折射出中国从任人欺凌到站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保留历史痕迹,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这座塔将继续矗立在那里,像一位无言的老师,向一代代中国人讲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