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
1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根,深扎在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与“时序认知”中。《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彼时的九月初九,是古人祭祀天帝与祖先的“季秋大祭”,人们以丰收的谷物、牲畜为祭品,感谢天地馈赠,祈求来年顺遂,这是重阳节“祈福”基因的最初模样。而“重阳”之名的由来与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密不可分。“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有“长久”之意,便天然与“长寿”的祈愿绑定。
真正让重阳节走出祭祀仪式成为民间节日的,是汉代的“桓景避灾”传说,这一传说被视为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等习俗的起源。桓景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的人物,师从费长房,师父预言九月初九他家将有大灾,叮嘱他“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依言而行,举家登高,果然躲过灾祸。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核心习俗,在民间迅速流传。到了唐代,重阳节迎来文化升级,朝廷将其定为官方节日,官员放假欢度,文人墨客更是以重阳为题挥毫泼墨。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将登高时的思乡之情写得入木三分;李白的“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则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洒脱。明清时期,重阳节已形成“登高、赏菊、佩萸、饮酒、食糕、敬老”的完整体系,成为与春节、中秋齐名的“全民佳节”。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围绕“祈福、敬老、赏秋”展开,主要包含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等,蕴含祈福、敬老与庆祝丰收的寓意。
登高望远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赏菊簪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敬老爱老
“九”与“久”谐音,且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寓意长寿和健康,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祈求他们健康长寿。

重阳,
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态度,
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
活好每一个瞬间。
重阳九九,长长久久,
愿秋日,好景长留,
愿亲人,喜乐长安。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