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是公务员 / 事业编,能不能跑滴滴、开网店?”“身为教师 / 医生,业余对外授课算不算违规?” 其实体制内不是完全不能搞副业,关键是要踩准 “红线”、守好规矩,不然可能面临警告、降级甚至开除的处分,得不偿失。
先明确核心原则:所有兼职副业,都不能和本职工作冲突,不能利用公权力谋利,更不能触碰 “营利性” 红线。《公务员法》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都写得明明白白,违规从事营利活动、擅自兼职取酬,都是明确禁止的。
这些副业,大胆搞(但要走流程)
不是所有副业都要一刀切禁止,这几种情况只要合规,完全可以放心做:
体力劳动类:比如下班后跑滴滴、周末送外卖,纯靠时间和体力换钱,不涉及职权、不影响工作,提前向单位报备就行。
技能变现类:有写作、设计、编程等技能的,投稿赚稿费、接小型设计单都可以,比如公务员写小说拿版税、程序员业余做简单 PPT,只要服务对象和本职工作没关系。
公益服务类:参与乡村振兴、社区志愿服务等公益性项目,既合规又有意义,还能积累经验。
专业技术类: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经单位批准后可参与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比如医院医生去医学院兼职授课、科研人员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需报备)。
这里要重点说对外授课:不是不能授,而是不能 “偷偷授”。体制内专业技术岗人员,只要不影响日常工作、不利用单位资源招生、不收取违规报酬,经单位批准后完全可以。但像普通教师私下开补习班收费,就属于违规,之前就有案例被查处,不仅没收所得还被降级。
这些坑,千万别踩(一碰就违规)
以下几种行为,不管看起来多 “赚钱”,都坚决不能碰:
营利性兼职:在企业、中介机构等营利性组织兼任职务,哪怕不拿钱也不行,比如公务员去房地产公司当顾问。
挂证取酬:把会计证、建造师证等挂靠给公司换钱,不仅违规,一旦挂靠企业出问题,还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有偿中介:利用职务人脉 “牵线搭桥”,比如帮企业介绍项目收 “中介费”,这属于变相以权谋私。
离职违规从业:领导干部退休后 3 年内、普通公务员退休后 2 年内,不能去和原工作相关的营利性组织任职,比如发改委领导退休后马上去能源企业当高管。
影响本职工作:频繁请假搞副业,导致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就算副业合规也会被追责。
最后给大家 3 个实用建议
先问清楚再动手:不确定能不能做的,先咨询单位人事科,别抱着 “偷偷做没人发现” 的侥幸心理。
该报备就报备:只要涉及兼职,哪怕是跑外卖,最好书面申请报备,获批后再开展,避免后续麻烦。
收入要干净透明:合规副业的收入要如实申报,坚决不碰 “灰色收入”,毕竟体制内的稳定才是最大的保障。
总之,体制内搞副业的核心是 “合规”,只要守住 “不营利、不越权、不误工” 的底线,经批准后完全可以发挥特长赚外快。如果拿不准,最稳妥的就是先问组织,别因小失大丢了铁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