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山河为笺 笔墨立心 --田耘先生水墨画艺术探论——UC头条

与艺有缘,初识田耘先生,是在天马故里武威。开言直奔主题,他说,你知道艺术究竟是写什么的?我慌不择言,随口便说想写什么就写

与艺有缘,初识田耘先生,是在天马故里武威。开言直奔主题,他说,你知道艺术究竟是写什么的?我慌不择言,随口便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说,你这个人傲气十足。我说,不是傲气,那是傲骨。我问他,艺术究竟写什么?他说,是写心的。梦谒神启通妙谛,一缕香魂引缘由。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恍然醒悟,果然大师之见也。

那时的他,眼神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炽热与执着,言谈间,不仅流露出深厚的艺术见解,更有着对艺术无尽的探索与追求。我们相谈甚欢,从传统水墨的韵味到现代创新的尝试,从画作的构图到色彩的运用,每一个话题都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更加坚信,田耘先生,是艺术界一颗独特的星辰。

田耘先生

从甘肃庄浪到新疆漠地再到海南岛屿,从油田宣传干部到记者再到职业画家,田耘先生丰盈的人生与艺术经历,是我结交的诸多艺术家中少见的。一个艺术家的阅历和修为,对于艺术作品的生成、笔墨语言的表达、艺术境界的高下至关重要。一半是火焰(新疆),一半是海水(海南),这是他人生的两段特殊经历。田耘先生以半生西域风雪磨砚,以半生南海潮水润笔,在水墨世界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修行。这位字云罍、号崆峒散人的艺术家,将五十余载人生轨迹化作笔墨密码,在“师法自然”与“守正创新”的修炼中,铸就了气势如虹的艺术境界。故欣然而论之。

走进田耘先生的艺术世界,方知他是一位游者、诗者、画者。遍游山川,积淀了丰厚的阅历;记者生涯,锤炼了不凡的诗语;山河铸魂,造化了艺术的基因。

“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暗物质。只要人心里是亮的,眼里的万物就是美的。”这是他游历的深刻感悟,告诉人们爱能穿透误解,爱本就是多元的伟大的存在。他爱游历,爱生活,亦爱艺术。

一位行者,更是一位悟者。他以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感受自然,将游历中的所见所感,皆化作笔下的山水意境。在漫长的艺术征途中,他不断探寻、不断突破、不断超越,既深耕于传统水墨的沃土,又勇于尝试现代创新的表达,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让人在欣赏其作品时,仿佛能听见山风的呼啸、海浪的翻滚,感受到那份来自昆仑的豪迈与壮阔。

在游历山川中田耘先生曾写下了大量诗作,在他的笔下,诗歌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精神的寄托,并融入绘画创作中。他常常运用细腻而独特的描写,将平凡的生活场景赋予深刻的精神内涵,让读者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陌生而又深邃的精神力量,仿佛置身于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精神时空之中,去探索那些被忽视的内心角落。因之,他的每一幅画作都似一首无言的诗,流淌着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他以诗性的眼光观察世界,将心中的情感与思绪融入笔墨之间,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诗意的美妙,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

田耘先生的画作,以昆仑为魂,每一幅都是自然与心灵的对话,展现出他内心无尽的情感与探索,他对自我的觉察与追寻,正是作为诗人的精神投射。他的笔触既有着传统水墨的温润与含蓄,又不乏现代艺术的创新与张力,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视角,将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紧密结合,展示了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升华。在画布上,山川的壮丽、河流的蜿蜒、云雾的缭绕,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他巧妙地运用水墨的浓淡干湿,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与层次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于那浩瀚的昆仑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生命的勃勃生机。

再看他是艺术经历、创作成就及其绘画特色。

地域是艺术最深厚的基因库。田耘先生的笔墨里始终涌动着新疆与海南的双重地理记忆。在新疆三十余载的深耕细作中,让昆仑山成为他精神养分的故乡,“立马昆仑、冰雪滋养”化作其笔下永恒的主题。那方横亘西域古地的雄奇山脉,既是他朝夕相对的视觉奇观,更是他笔墨精神的源头活水。他以殉道者般的执着研究昆仑水墨,将雪山的苍茫、戈壁的雄浑、冰川的凛冽凝于笔端,使作品自带西北大地的恢弘气象。

迁居海南后的岁月,则为这份雄浑注入了灵动之气。如果说新疆的山水赋予其笔墨以筋骨,海南的烟涛则赋予其气韵以血肉。在他的画作中,既能看到昆仑山脉“幽深外复有畅旷,险峻处也带奇丽”的壮景,亦能察觉南海潮汐浸润出的温润质感,这种南北山水的精神交融,让他的水墨突破了地域局限,获得了更广阔的审美维度。从塞舍尔共和国的海外画展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带一路”艺术交流,他笔下的山河意象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语言。

传统水墨画的精髓在于笔墨,田耘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与突破。他始终“无条件维护、崇尚古人画风、技法”,在笔墨传承中汲取千年艺术养分,却又以“自家法”开辟出新的表达路径。其用笔深谙“浓淡干湿,顿挫疾徐”之道,线条在速度与深度的交织中生出活力动感,墨色在层次变化中晕染出山水神韵,恰如古人所言“笔为骨,墨为肉”,在酣畅华滋中见艺术功力。

这种笔墨语言的创新,在昆仑题材画作中为显著。他将昆仑山的体量感转化为笔墨的张力,重墨处如峰峦压阵,力透纸背;淡墨处似云雾流散,空灵缥缈,虚实相生间营造出“不可思议境”的审美效果。更难得的是其笔墨中的哲学意味--激越与内敛并存,悲情与壮怀交织,在黑白灰的极简色系中,铺展出血肉丰满的精神世界。这种“朴茂里藏高华,守拙中见奇巧”的艺术特质,使其作品无需印章便可辨认出独特的“田氏笔风”。

田耘先生的艺术成就不止于绘画,篆刻的深厚造诣为其水墨画增添了汉隶魏碑的金石之气。他以三斤多重的自制大钢刀篆刻治印,运刀如笔,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在险象环生中求疏朗,在疾涩并举中见新意,将“雄深雅健”的气质注入方寸石间。那些或瘦硬有神、或圆融洁净、或厚重刚健的印文,既是刀法与笔法的完美融合,更是其“悲天悯人”之心的凝固表达,如“心中之曲化成了凝固的乐谱”,藏着岁月的苍凉与激越。

这种金石修行与水墨创作形成奇妙的共振。绘画中的线条得益于治印的刀法力度,笔锋转折处带着刀劈斧凿的刚劲;而水墨的气韵又反哺篆刻,使其布局更显灵动自然。这种跨领域的艺术实践,让他对“造化为师,法古出新”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传统不是僵化的范式,而是可以在不同艺术形式中流转生长的精神内核。正如他在多地举办个展时所呈现的,绘画与篆刻共同构成了其艺术生命的完整图景,展现出了一位当代艺术家的综合修养。

贯穿田耘先生艺术生涯的,是“一片天真、一片大义、一片热忱”的赤子之心。这种人格特质使其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展示,成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读他的画,“仿佛在接受精神的输血”,观者能从昆仑雪意中读出坚守,从笔墨流转中感受真诚,这种精神共鸣正是艺术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三看他独特绘画语言风格的形成和缘由。

田耘先生成长于昆仑山下,昆仑山的雄浑壮丽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长期以来,他以昆仑山脉冰山雪峰为主要创作题材,将自己对这片神秘之境的热爱与敬畏融入每一幅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具有雄浑野逸、自由奔放、绮丽诡异的情怀,善于采用皴擦、皴点、泼墨、晕染等手法,激情释放出画面空间感极强的旷远巨作。在长期的笔墨历练与艺术思考中,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绘画语言的山水作品,传递出天以青落幕,月为白玉钩以及一饮一千古,一醉三千秋的磅礴之昆仑风情。

在水墨技法的运用上,田耘先生深受陆俨少的濡染,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他的笔墨酣畅华滋,气局恢弘博大,在画面的空间布局上获得奇妙的启示。他笔下的昆仑山,层峦叠嶂,一线雪水奔泻而下,苍茫浑朴的美感笼罩画面。他巧妙地运用留白与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昆仑山的雄浑与壮美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雄峙以及个体生命的卑微,折射出人类巨大的情感落差。

田耘先生创作的每一幅画,画面大都为冷色调,给人一种冷峻、肃穆的感觉,仿佛让人感受到昆仑山的严寒与神秘。然而,在一些画作中,他会在冷色调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难得一见的赭红。这种色彩的碰撞,不仅是个性风骨的表达、强悍气度的书写,更是诗意情怀的坦露。人们从他的画作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昆仑山地下生命源流的涌动,画家的才情就像神山消融的雪水,奔流过荒漠盆地,滋养着青青牧草、雪岭云杉。

在《昆仑放马》中,画面以广阔的昆仑山为背景,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白雪皑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近处,一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腾嬉戏,它们身姿矫健,鬃毛飞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田耘先生运用豪放的笔墨,勾勒出骏马的形态,同时通过细腻的色彩渲染,展现出骏马的力量与速度。整幅作品构图大气磅礴,色彩对比强烈,将昆仑山的雄浑与骏马的灵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精神风貌。

《霜晨月》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画面中,昆仑山在月色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宁静,山峰的轮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山脚下,一条蜿蜒的河流静静地流淌着,水面上倒映着月光和山峰的影子,如梦如幻。岸边的树木在寒风中挺立,枝干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更增添了几分清冷的气息。通过对水墨的巧妙运用,表现出月色的朦胧与山体的厚重,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仿佛能够听到霜晨中寂静的回响,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

田耘先生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国画,都以其独特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手法,在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诗歌深入探索人性、生命、爱与存在的意义,以细腻而敏锐的笔触,触动着读者的心灵深处,引发人们对生活、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他的国画则以昆仑山为独特的创作符号,将自然的壮美与个人的情感、精神追求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雄浑大气、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精神的力量。

在艺术史上,田耘的作品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他的诗歌创作,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和精神深度;他的国画创作,在传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回应,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激励着更多的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追求。

田耘,字雪松,号大漠散人、崆峒山人、石门山人,昴昱轩主…田耘先生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系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南中国画院院长。其作品在《中国艺术经典》《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中国商报》《羲之书画报》《美术研究》《艺苑》《海南日报》《新疆日报》《新疆艺术》等报刊杂志发表,多幅作品被中外各界团体及个人收藏。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获奖,先后荣获“丝绸之路美术奖”“海南文艺奖”等多项重要奖项。部分作品入编《首届人文杯奥运之光获奖作品集》《2001—2005中国美术选集》《洗笔泉书画精品墨存》《当代书画家精英博览》《当代书画艺术精品大典》《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二十世纪著名画家精品集》等大典。曾在塞舍尔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举办个人书画巡展,引发国际广泛关注。作品《昆仑雪意》《南海潮声》等被中国美术馆、新疆美术馆及海外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五十余载游历,半生西域半生海南,田耘先生始终以自然为导师,以传统为根基。他的“守正”,是对中国水墨人文精神的坚守,维系着天人合一的艺术传统;他的“创新”,是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忠实表达,赋予传统笔墨以现代性生命力。从《中国书画报》到《美术研究》,从国内美术馆到海外展厅,他的作品获得广泛认可的背后,是市场与学界对其艺术价值的双重肯定。

在这个追求艺术品速成与功利的时代,田耘先生以“殉道之精神追求艺术”,用一生践行着水墨艺术家的使命。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对生命的赤诚。那些流淌在笔墨间的山河记忆,那些凝结在金石上的精神印记,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史诗,更是中国当代水墨画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当今艺术的璀璨星河中,田耘先生无疑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他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艺术表达,在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和评论家的目光。他的作品犹如一扇通往奇妙艺术世界的大门,每一幅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情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解读、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