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的“哈基米”用软乎乎的嗓音翻唱《找自己》,评论区瞬间被“可爱到心化”“想rua”的留言刷屏。

这版“哈基米”翻唱能火,创意功不可没。原版《找自己》是轻快的都市民谣,改编成软萌的宠物版,本身就制造了强烈的反差感。创作者没有简单复制人声旋律,而是抓住宠物的动作特点——甩耳朵像打节拍,歪头像在思考歌词,把“找自己”的主题用最直观的萌态呈现。

心理学里有个“可爱反应”理论,说人类看到圆眼睛、短鼻梁、大脑袋的生物(比如婴儿或宠物),会触发保护欲和愉悦感。哈基米版《找自己》完美踩中这些“可爱开关”:毛茸茸的体型、无辜的眼神、笨拙又认真的“演唱”,每一个细节都在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可爱攻击”来得毫无防备,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循环播放,甚至主动转发给朋友,形成“可爱→分享→更多可爱”的传播链。

不止是哈基米,从会跳舞的修狗到会比心的熊猫,从软萌的黏土手办到Q版的历史人物,“可爱元素”正在娱乐内容里掀起热潮。年轻人需要的不是复杂的深度,而是能快速触达情绪的“轻快乐”。就像刷短视频时,15秒的可爱片段能瞬间扫走一天的疲惫;追综艺时,小动物的互动环节总能成为名场面。这种趋势背后,是大众对“简单美好”的集体向往。


哈基米版《找自己》的爆火,让我们看到“可爱”的力量——它能跨越年龄、圈层,直抵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