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2小时,付款40元,只为4颗裹着奶皮的草莓”——这已成为近期浙江、济南、哈尔滨等城市甜品店的真实场景。在杭州某商圈,蜿蜒百米的队伍迫使店员举喇叭喊话“今日售罄”;济南热门门店单日销量飙至两三百串,店主忙得直冒汗;内蒙古起源店甚至吸引消费者驱车数小时前往,苦等5小时只为尝鲜。爆红导致多地原料断供,商家预约订单排至数天后,奶皮子、草莓等核心原料陷入“价涨货缺”的恶性循环。

一串奶皮子糖葫芦售价相当于普通款的10倍(传统山楂串约4元),引发消费者两极评价:
商家叫苦:奶皮子从每张30元涨至50多元且缺货,一串草莓款需耗费半张奶皮(成本近20元),叠加商圈月租上万元、人工开支,40元定价利润微薄。有店主直言:“我也觉得贵,劝顾客尝尝就行”。
消费者吐槽:多数人质疑“创新溢价”虚高。一颗草莓裹奶皮卖10元,实际成本或被夸大;更有人爆料部分商家偷工减料——用植脂末冒充奶皮、糖衣厚如口香糖、水果以次充好,成本或不足5元。口感同样遭诟病:“奶皮像嚼肥皂”“糖精味盖过奶香”等差评刷屏。

虽然网友高喊“智商税”,但“打卡刚需”仍推动销量暴涨:
短视频打造的“视觉诱惑”是关键——雪白奶皮裹透亮糖衣,缀以鲜红草莓或金黄菠萝蜜,画面冲击力成天然引流利器。
社交符号属性超越食用价值:“不为解馋,为发朋友圈”成普遍心态。消费者坦言:“明知可能踩雷,但不买显得落伍”。这种“边骂边买”的矛盾行为,折射网红经济中“体验即消费”的逻辑。

奶皮子糖葫芦的困境,暴露了网红餐饮的共性痛点:
供应链脆弱:小众食材突遇需求暴增,供不应求→涨价→断货的链条让商家被动。手工制作效率低(熬糖衣、串果工序慢),加剧供需失衡,部分店铺甚至以“限量”营销反推高溢价。
口碑反噬风险:当“轻奢定位”(如包装成“地域文化融合”)遭遇“品质掉线”,消费者对创新的容忍度极低。有顾客怒斥:“成本10元,剩下30元全是网红税!”若商家无法平衡创意与性价比,短时流量终将反噬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