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徐州这10样特产,买过都说好

徐州的城墙,刻着5000年的风霜。彭城,这个古老的称呼,沉淀了两汉的烟云。黄楼下的河水静静流淌,诉说着苏轼抗洪的往事;户

徐州的城墙,刻着5000年的风霜。

彭城,这个古老的称呼,沉淀了两汉的烟云。

黄楼下的河水静静流淌,诉说着苏轼抗洪的往事;

户部山的砖瓦间,藏着商贾的荣光。

3.5公里的"彭城七里",串起文庙、城下城、回龙窝,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

云龙山庙会,四月初八的香火缭绕,把子肉的热气升腾。

窑湾镇的水巷,倒映着明清的屋檐,船夫的号子在运河上回荡。

安国镇的石阶,还留着千年前的足迹。

土山镇的关帝庙,香火不绝,讲述着三国的传奇。

徐州的风俗,是沛县的踩高跷,是邳州的纸扎,是地锅鸡的热气,是羊肉汤的暖意。

这里没有英雄,只有活着的人,用日常的琐碎,编织着不朽的历史。

每一块砖,每一口汤,都是时间的刻痕,无声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日常。

今儿,跟诸位聊聊徐州特产……

徐州老八样

蜜三刀、羊角蜜、条酥、蜂糕、麻片、花生糖、金钱饼、江米条,

这八样糕点,是徐州人过年的必备。

蜜三刀外裹芝麻,内浸蜜浆,咬开“咔嚓”一声,甜香裹着酥脆直钻鼻腔;

羊角蜜里外三层,外皮酥得掉渣,内里蜜浆流淌,像极了徐州人的实在,

外表硬气,内里甜润。

条酥硬挺不塌,入口即化,比桃酥更清爽;

麻片薄如蝉翼,透光能见影,咬下“嘎吱”脆响,芝麻香混着麦芽糖甜,

直叫人想起儿时围在灶边的馋样。

这些糕点,用的都是面粉、蜂蜜、麦芽糖这些寻常物,却因手艺人的巧思,

成了舌尖上的非遗,2008年,徐州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遗名录,

老手艺老字号里,还保留着古法:和面、切坯、炸制、浸蜜,

每一步都靠师傅的手感和经验,甜而不腻,酥而不散,这才是老味儿的魂。

邳州白蒜

沾着汉时兖州刺史李恂带来的“胡蒜”血统,在邳州落地生根两千多年。

东汉章帝年间,李恂把大蒜从西域带到山东,先种在官府后院,

后来传到民间,慢慢在邳州扎下根。

清时邳州蒜田“比比皆是”,乾隆下江南路过泇口,染了痢疾,

吃了白氏老夫人用大蒜做的偏方,病好了,当场认作干娘,

这事儿在《泇口帆影》诗里还能摸到影子。

这蒜头生得皮白如雪、瓣大如拳,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辣得温和不冲头。

耐储运是它的硬本事,放半年不糠不坏,

邳州人拿它做糖醋蒜、蒜泥鸡蛋、黑蒜牛肉酱,

尤其糖醋蒜,嫩蒜头泡在醋里,加糖加盐,

封坛月余,酸甜脆嫩,配粥下饭“真得劲”。

这口老味道,从汉朝走到现在,越嚼越香。

沛县狗肉

根儿在汉高祖刘邦与樊哙的兄弟情,

当年刘邦赊账吃狗肉,樊哙为躲债渡河遇老鼋,顺手宰了与狗同炖,

竟成“鼋汁狗肉”的雏形。

2009年,“沛县鼋汁狗肉”入选江苏省非遗,2010年又拿农产品地理标志,

樊哙后人樊宪涛作为非遗传承人,

仍守着“手撕不刀切”的老规矩,秘制鼋汤用三十味草药熬。

肉是精瘦黄狗,经硝水腌、清水泡去腥,甲鱼胆汁抹壳去土腥,砂锅文火慢炖八小时,

肉酥到“撕肉不散架”,入口鲜嫩不柴,唇齿留香。

当地人冬吃狗肉配烧饼,热乎得“能把棉被当”,夏喝米汤解燥,

讲究“热性补虚,凉性养胃”。

这口肉,早不是简单的吃食,是刻进骨子里的乡愁,是活着的民俗。

邵店板栗

这儿的板栗树扎在沭河边的沙土地里,一埋就是上百年。

老话讲“前人栽树,后人掘金”,如今全镇两万亩栗园,

树龄超百年的就有270株,最老的一株已挺过150个春秋。

2013年它拿了农业部地理标志。

这栗子生吃脆甜,熟吃糯香,皮薄好剥,果肉黄得透亮,咬开还带点桂花香。

最绝的是糖炒栗子,壳上油光光,手一捏就“咔嚓”裂开,

里头的栗子肉软糯得能抿化,甜得直钻嗓子眼儿。

当地人拿它烧鸡、炖肉,连中医都夸它“养胃健脾”,是秋日里最实在的“养生果”。

如今邵店人守着这老祖宗传下的宝贝,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你说这板栗香不香?

大洞山石榴

扎根徐州第一高峰,

溯源可至2000年前彭城王刘恭引种西域张骞带回的“安石国”珍果。

清代石刻“大洞山隐茱萸寺,石榴园居药师佛”佐证其千年种植史,

乾隆曾赞其“水晶为粒、玉琼为浆”。

如今,这片江苏最大单体石榴园,孕育出“个大、皮薄、色艳、粒饱”的绝佳品质,

2011年获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剥开石榴,籽粒如红玛瑙般晶莹,甜中带酸,汁水丰沛。

当地人最懂吃法,

直接啃食最过瘾,或酿成石榴酒、榨成果汁。

沛县大米

史载刘邦起沛时,此地已盛产粳稻,米粒如珠,软筋香甜,曾作贡品入长安。

如今,杨屯镇仍用微山湖生态水浇灌,米质“软、香、爽”,达国家一级标准,获地理标志商标。

老辈人说,“煮饭加勺猪油,香得邻居都端碗来”,

这米香,是刻进沛县人骨子里的烟火气。

它颗颗饱满透亮,蒸后软而不黏,嚼着筋道,回口甜丝丝,像咬开微山湖的风。

淘米后加盐、猪油,或滴几滴醋,蒸时米香裹着水汽漫屋,

揭盖时白雾腾腾,米粒颗颗分明如碎玉。

逢年过节,沛县人必熬锅米粥,

撒把红小豆,火候到,粥面浮层油亮米油,喝一口,暖到脚后跟。

窑湾绿豆烧酒

明嘉靖年间由李时珍改良御酒配方成“绿酒”,

清乾隆南巡见其色如绿豆茶,亲赐名“窑湾绿豆烧”,从此成贡酒。

道光帝因侍卫马从凯进献此酒解乏,

赞其“绵甜爽口”,更名“绿豆烧”,后被民间称“东方XO”。

慈禧太后避雨界牌楼酒家时饮后称“神清气爽”,使其名扬上流社会。

此酒非绿豆酿,却因色似得名,如今已列江苏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它以红粮、大麦、豌豆为基,配红参、杜仲等50味中药加冰糖熬制,

色如金波,甜中带烈,入口绵柔不辣嗓,回味悠长似含枣香。

窑湾人婚宴、节庆必饮,有“喝了窑湾绿豆烧,无须看病病自消”的俗语。

外地人带它回家,既尝得到三百年的御酒基因,

也品得出运河古镇的烟火气,这酒,是活的历史,也是活的乡愁。

徐州烙馍

当地人喊它“裸摸”,这面食从楚汉相争时走来,刘邦军队打仗时,

徐州百姓为让兵将吃上热乎饭,急中生智发明了它,

未发酵的面团擀成薄如蝉翼的圆片,往铁鏊子上一烙,两分钟出锅,柔韧透光、筋道耐嚼。

如今它成了非遗,街头巷尾还能见着老太婆支鏊子,

柴火劈啪响,竹批子翻飞间,烙馍就进了竹篾筐,那股子烟火气,比啥都勾人。

这烙馍可不是单吃,能卷万物,

馓子、羊肉串、辣椒炒蛋,甚至泡进羊肉汤里,吸饱汤汁后更显鲜香。

它还藏着军民情:抗金英雄赵立吃它卷馓子,乾隆下江南时看妇女擀烙馍看入神。

如今会做的人少了,但外地人临走总爱带几包,不为别的,就图这口筋道,

图这背后两千年的故事,图这“裸摸”里藏着的徐州魂,坚韧、实在、热乎。

徐州捆香蹄

得从朱元璋说起。

当年他在新沂沈圩舅家放牛,常去王屠夫摊上啃“捆猪蹄”。

这蹄子用新鲜猪蹄剔骨留皮,填上腌好的精肉和皮丝,捆成原蹄形,卤得皮脆肉嫩,咸香透骨。

后来老朱当了皇帝,召王屠夫进宫做这道菜,

嫌“猪”字犯忌讳,改名为“捆香蹄”,从此成了宫廷名菜,

民间也跟着叫开了,真应了那句“一蹄改姓,香飘六百年”。

这蹄子讲究“皮香、肉嫩、味醇”。剔骨时保留蹄皮和趾骨,

内馅是秘制香料腌的猪精肉,捆扎严实后慢火卤煮,

切片时能见清晰肉纹,咬一口胶质黏唇,咸淡刚好不齁,后劲还带点香料回甘。

当地人逢年过节必摆这盘,

外地人带回家,切开就能吃,凉着吃弹牙,热着吃软糯,配酒下饭都“得劲”。

如今这手艺进了非遗名录,明帝捆香蹄还拿过商业部优质奖。

金丝馓子

它诞生于春秋,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而创,苏东坡在徐任上曾赋诗“纤手搓成玉数寻”,

道尽其制作精妙,

面团经三次饧揉,竹筷缠成细若金丝的圈,

入八成热油锅炸至嫩黄,酥脆得能听见“咔嚓”声。

当地人爱它爱得实在:

黄河新村的馓子铺前,常排着长队,老人们说“月子喝红糖馓子茶最散瘀”,

孩童则爱捏着馓子泡热水,老抽一浇,脆软相宜。

它不仅是零食,更是民俗符号,

蝴蝶馓子盘成扇形,金丝小把每斤七把,徐州人喜宴必摆,

烙馍卷馓子配杂粮粥,是刻进骨子里的乡愁。

这金丝般的馓子,咬一口,咸香里泛着麦香,酥脆中藏着两千年的光阴。

那就尝一口吧。

蜜三刀的脆响,狗肉的热气,烙馍卷起馓子的咔嚓声——都是活着的证据。

历史不在博物馆,它在早晨的铺子前,在夜晚的汤碗里。

你看那卖羊肉汤的汉子擦汗,看老奶奶颤巍巍掏出钱买蜜三刀,这些琐碎比石碑更不朽。

徐州人不说往事,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吃,日复一日地活,

把五千年的风霜,都嚼成了寻常日子。

你听,那风声里还响着汉时的号子;

你闻,这空气里还飘着宋时的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