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朋友圈截图掀起千层浪,而浪尖的辛芷蕾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迎击。
11月7日,一张网传为郝蕾朋友圈的截图再度引爆“奖项运作”传闻。图中,署名为“郝蕾”的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出质问:“威尼斯凭借一个女演员扯头发就可以得影后,这个影后还有含金量吗?”
这些关键词直指9月7日凭借电影《日掛中天》拿到威尼斯影后的辛芷蕾。就在今天,随着《日掛中天》全国上映,辛芷蕾选择了硬刚。

01 争议爆发,朋友圈截图点燃质疑火焰
争议的导火索是一张朋友圈截图。在这张广为流传的图片里,“郝蕾”不仅质疑威尼斯影后的含金量,还提到“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女性玩转了东京电影节”。
这段文字迅速在互联网发酵,将辛芷蕾推上风口浪尖。
网友们对奖项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在电影《日掛中天》中,辛芷蕾确实有一个“扯头发”的镜头。
这个片段被单独拿出来放大审视,成为评判她整个表演的依据。
实际上,威尼斯电影节与戛纳、柏林并称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辛芷蕾是继巩俐(1992年)和叶德娴(2011年)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演员。
这份荣誉的重量,本应是她职业生涯的巅峰见证。
02 强硬回应,辛芷蕾六连反问表立场
面对汹涌的质疑,辛芷蕾今天选择发长文直接回应。她首先谈到引发争议的“扯头发”镜头:“它只是整部作品和角色表达的一小部分。”
她诚恳表示,评价表演就像评价一个人,看片段不如看全貌。
对于最核心的“奖项运作”质疑,辛芷蕾连用六个反问猛烈回击:“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谁来运作?该跟谁运作?拿钱运作吗?还是什么资本置换?”
她更反问道,可以运作的话为什么要等14年才拿到一个威尼斯的影后?为什么要给她运作而不是别人?
这些犀利的质问,透露着一位演员对专业荣誉的珍视与捍卫。
辛芷蕾在长文中选择相信简单一点的事情:“相信评委们是真的被表演打动,相信电影艺术本身有它的纯粹。”
03 背后故事,国际奖项的诞生机制复杂
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奖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复杂的艺术评判。据澎湃新闻剖析,电影节评审工作遵循着严格的“规则怪谈”。
比如评奖规则明确规定:“一部电影只能获得名单中的一个奖项”。
更复杂的是,最终获奖名单只是寥寥数人在一间“密室”里“少数服从多数”的产物。每个评委投出的一票,都凝聚了无数关乎审美偏好、文化认同的决策因素。
今年威尼斯评审团内有唯一的亚洲面孔——中国演员赵涛。她将评审工作定义为“为中国电影中那些外国评审可能看不懂的地方做一些表述”。
这种文化桥梁的作用,对华语影片在国际舞台的展示至关重要。
04 历史回响,华语电影的荣耀之路
辛芷蕾的获奖在华语电影史上并非孤例。1992年,巩俐凭《秋菊打官司》摘得威尼斯影后,成为中国女演员在国际影坛的突破。
2011年,中国香港演员叶德娴凭《桃姐》获奖。
这些成功的案例串联起来,构成华语演员征服世界影坛的艰难足迹。
辛芷蕾在获奖感言中曾动情回忆:“十几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吹过一个牛,也算是一个梦想,我说有一天我一定要站在世界级的舞台上,我想成为一个国际巨星。”
那时她遭受了很多嘲笑,但今天终于站上了领奖台。
从《绣春刀》到《繁花》,从《庆余年》到《如懿传》,辛芷蕾用14年时间,一步步从配角走向主角,从国内舞台走向世界赛场。
05 行业反思,为何总质疑别人的成功?
每当华语面孔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似乎总免不了遭受质疑。辛芷蕾在回应中也意有所指地谈到:“中国从不缺少优秀的演员,缺少的是让他们发光的故事。”
她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同行,只差一个机会。
这种对国际奖项的怀疑态度,折射出国内影视圈的一种复杂心态。我们渴望国际认可,却又怀疑每个获认可的同行的实力。
电影《日掛中天》由蔡尚君执导,辛芷蕾与张颂文、冯绍峰等联袂出演。影片讲述一对昔日恋人分别多年后在南方小城重逢,却被命运裹挟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整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岂能仅凭一个“扯头发”的镜头就全盘否定?

奖杯不会因质疑而褪色,表演不会因误解而失色。辛芷蕾最后写道:“奖杯我会好好收着,然后放下它,继续往前走。”
那条引发争议的朋友圈是否真的来自郝蕾,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给努力者应有的尊重,是否能够平静欣赏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成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