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史上最强产品线:苹果第五款 AirPods 有望 2026 年登场,内置摄像头、配 AI 功能

苹果要出带摄像头的 AirPods 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最近,科技圈又热闹起来了。多家权威媒体,包括 9to5Mac、

苹果要出带摄像头的 AirPods 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最近,科技圈又热闹起来了。

多家权威媒体,包括 9to5Mac、彭博社、IT之家等,都报道了一个消息:

苹果计划在 2026 年推出一款全新的 AirPods,不仅内置红外摄像头,还主打 AI 功能。

如果成真,这将是苹果 AirPods 产品线的第五款主力型号,也是历史上功能最复杂、定位最特殊的一款。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耳机上装摄像头?

是不是有点离谱?

但如果你了解苹果这几年的动向,就会发现,这事其实早有苗头,而且逻辑非常清晰。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为什么苹果要这么做,它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先说结论:这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为了搞噱头,而是苹果在悄悄布局一个更大的生态,一个把耳机、手机、头显、AI 和现实世界连起来的“空间计算”网络。

而 AirPods,可能就是这个网络里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关键的节点。

AirPods 已经不只是耳机了

很多人对 AirPods 的印象还停留在“无线蓝牙耳机”这个层面。

确实,2016 年刚发布时,它最大的卖点就是方便:

开盖即连、自动暂停、续航够用。但过去几年,苹果一直在悄悄给 AirPods 加功能。

比如,2024 年发布的 AirPods 4,分成了两个版本:一个带主动降噪,一个不带。

价格差了 400 块,功能也明显区隔。

这说明苹果已经把 AirPods 当成一个可以“分层卖”的产品线,而不是单一型号打天下。

再比如,2025 年 9 月,iOS 26 系统更新给 AirPods Pro 2、AirPods 4 和新出的 AirPods Pro 3 加了实时翻译、音频保持、点头接听等七项新功能。

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音质优化”,而是让耳机开始理解环境、理解对话、甚至理解用户意图。

换句话说,AirPods 正在从“播放声音的工具”,变成“感知世界的入口”。

那为什么还要加摄像头?

很多人觉得,耳机上装摄像头很奇怪,毕竟我们已经有手机、手表、头显了,何必再在耳朵上塞一个镜头?

但仔细想想,摄像头的位置其实决定了它能做什么。

手机摄像头需要你主动举起,手表屏幕太小,头显(比如 Vision Pro)又太重、不适合日常佩戴。

而 AirPods 不同,它几乎全天候戴在耳朵上,视角自然、隐蔽,而且不会打扰别人。

如果配上红外摄像头,不需要拍高清照片,只需要感知周围的空间结构、物体轮廓、甚至手势动作,就能干很多事。

举个例子:你走在街上,耳机通过红外镜头识别到前方是星巴克,AI 自动在你耳边轻声提示:“附近有你常去的咖啡店,要进去吗?”

或者你在健身房,耳机识别出你正在做深蹲,自动记录动作次数,并提醒姿势是否标准。

这些功能听起来像科幻,但技术上已经可行。苹果早在 iPhone 16 上就引入了“视觉智能”,用摄像头识别现实物体并提供信息。

现在,它想把这套能力从手机“卸”下来,放到更轻便、更常戴的设备上。

而 AirPods,就是最合适的载体。

为什么是 2026 年?

你可能会问:既然技术可行,为什么非要等到 2026 年才发布?

这里面有几个现实原因。

首先是功耗。

红外摄像头虽然比彩色摄像头省电,但要持续运行,还得配合 AI 芯片做实时分析,这对耳机的小电池是个巨大挑战。

苹果必须等到芯片能效比足够高、电池技术有小幅突破,才能保证一天的正常使用。

其次是生态协同。

这款“AI 版 AirPods”不是孤立产品,它要和 Vision Pro、iPhone、甚至未来的 Apple Glass(如果有的话)联动。

比如,当你戴上 Vision Pro 看 AR 内容时,AirPods 的摄像头可以辅助定位头部姿态,让空间音频更精准;

或者在你摘下头显后,耳机继续用摄像头维持环境感知,实现无缝切换。

这种跨设备协同,需要底层系统(比如 iOS、visionOS)深度打通,也需要开发者适配。

苹果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2026 年这个时间点,很可能意味着它的整个“空间计算”生态已经准备就绪。

最后是市场策略。

苹果现在的产品线越来越“细”。

iPhone 有标准版、Plus、Pro、Pro Max;

Mac 有 Air、Pro、Studio;AirPods 也从单一型号,扩展到 AirPods 4(普通/降噪版)、AirPods Pro 3、AirPods Max。

再加一个“AI 版”,正好凑成五款,覆盖从 999 元到 5000 元以上的各个价位。

这不是“机海战术”的盲目堆砌,而是精准切分用户需求:

学生党买基础款,通勤族选降噪版,发烧友上 Pro,高端用户冲 Max,而科技尝鲜者和 AR 用户,则会为“AI 版”买单。

对普通用户有什么影响?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

这些功能听起来很酷,但我真的需要吗?

其实,大多数人在初期可能用不到全部功能。

就像当年 iPhone 刚出 Face ID 时,很多人觉得“指纹就够了”,但几年后,刷脸支付、AR 滤镜、安全验证都成了日常。

新技术往往先服务一小部分人,再慢慢渗透到大众生活。

对于听力障碍者,这款耳机可能提供视觉辅助,比如通过摄像头识别说话人的嘴型,结合语音转文字,帮助理解对话;

对于健身人群,它可以追踪动作、纠正姿势;

对于经常出差的人,实时翻译和导航提示会非常实用。

更重要的是,一旦苹果把“视觉+听觉+AI”的组合做成熟,第三方开发者也会跟进。

比如外卖 App 可以用耳机摄像头确认你是否在家门口,打车软件可以识别你是否站在正确上车点,甚至社交软件能通过手势控制接听视频通话。

这些场景现在听起来有点远,但别忘了,十年前我们也没想到手机能刷公交、扫健康码、远程控制家电。

苹果的“慢”恰恰是它的优势

有人批评苹果在 AI 上“慢半拍”,说它不如谷歌、Meta 那么激进。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慢”其实是克制。

苹果很少第一个推出新技术,但它一旦出手,往往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过了“玩具阶段”,真正能融入日常生活。

比如,AirPods 初代发布时,无线耳机市场早已存在,但苹果用体验和生态把它做成了主流;

Face ID 刚出时被嘲笑不如指纹快,但如今已成为生物识别的标杆;

Vision Pro 虽然贵,但它验证了空间计算的可行性。

这次的“AI 版 AirPods”也一样。

它不是为了抢 AI 热点而仓促上马,而是苹果多年技术积累的自然延伸:

从芯片(H 系列、A 系列)、到传感器(红外、加速度计)、再到 AI 框架(Apple Intelligence),每一步都踩得稳。

而且,苹果有个习惯:新功能先在高端产品试水,等成本下降、体验成熟,再下放到中端机型。

所以,2026 年的“AI 版”可能是小众产品,但到了 2028 年,红外摄像头说不定就成了 AirPods Pro 的标配。

别被“摄像头”吓到,重点是“智能”

最后,我们得澄清一个误解:这款 AirPods 的摄像头,大概率不会用来拍照或录像。

一是隐私问题太敏感,二是技术上也不现实。

它更可能是一个低功耗的红外传感器,用于深度感知、空间建模和手势识别,就像 iPhone 的 Face ID 那样,你看不见它在工作,但它一直在默默理解你的环境。

苹果自己也强调,这个摄像头是为“视觉智能”服务的,不是为了取代手机镜头。

换句话说,它不是让你用耳朵“看世界”,而是让耳机“知道”你在看什么,从而提供更贴切的服务。

这其实更符合我们对智能设备的期待:

不是功能堆砌,而是主动理解、适时帮助。就像一个老朋友,不用你开口,就知道你想要什么。

AirPods 正在变成“耳朵上的 iPhone”

回看 AirPods 的发展史,你会发现它越来越不像耳机,而更像一个微型智能终端。

从自动播放、Siri 唤醒,到空间音频、实时翻译,再到未来的环境感知和手势交互,它的角色在不断进化。

2026 年的“AI 版 AirPods”,或许不会立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但它标志着一个趋势:

可穿戴设备正在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感知”。

而苹果,又一次站在了这个趋势的起点。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必急着追捧,但值得保持关注。

因为历史一再证明,当苹果认真做一件事时,往往意味着这件事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远了。

也许几年后,我们会觉得“耳机能看懂世界”这件事,就跟“手机能上网”一样自然。

而那时回看 2026 年,或许就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