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联想AI眼镜 V1 发布:双目单色显示、250 小时待机续航

3999元买一副眼镜,能干啥?最近,联想发布了它的AI眼镜V1,定价3999元,11月9日正式开售。乍一听,这价格够买好

3999元买一副眼镜,能干啥?

最近,联想发布了它的AI眼镜V1,定价3999元,11月9日正式开售。

乍一听,这价格够买好几副普通眼镜了,甚至能买一部不错的手机。

但如果你仔细看看它的功能,会发现它不是一副普通的眼镜:它能显示信息、能实时翻译、能导航、还能当提词器用。

最关键的是,它只有38克重,戴上几乎感觉不到负担。

那么问题来了:

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3999块?

它是不是又一个“听起来很酷、用起来很鸡肋”的科技玩具?

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了聊一聊。

先说说它长什么样。

联想AI眼镜V1看起来和普通眼镜差别不大,镜片厚度只有1.8毫米,整机重量38克,比一个鸡蛋还轻。

很多人戴普通眼镜久了都会觉得鼻梁压得慌,更别说那些动辄七八十克的智能眼镜了。

而这款眼镜主打“零压迫耳鼻”,据说戴一整天也不会累。

这对经常出差、开会、骑行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吸引力。

再来看显示效果。

它用的是树脂衍射光波导技术,听起来很玄乎,其实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把图像“投”到你眼前的光学方案。

亮度最高能达到2000尼特,什么意思?

就是大中午太阳底下,你也能看清镜片上显示的内容。

很多AR眼镜一到户外就“瞎了”,但这款据说在强光下依然清晰。

它的显示区域是15×11毫米,虽然不大,但足够显示导航箭头、短信提醒、演讲提词这类关键信息。

而且是双目单色显示,颜色是绿色。

不是为了炫酷,而是因为单色在功耗和可视性之间取得了平衡。

说到功能,这才是重点。

这副眼镜的核心不是“看视频”或者“玩游戏”,而是“信息辅助”。

比如你骑自行车,不用低头看手机,路线箭头直接浮现在眼前;

你在台上演讲,提词内容自动跟着你的眼神走,再也不用担心忘词;

你在国外旅游,看到菜单上的外语,眼镜能实时翻译成中文念给你听:

这些都不是科幻,而是已经实现的功能。

背后支撑这些能力的,是联想自家的“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装在眼镜里的AI助手。

你只要开口说话,它就能帮你查天气、设提醒、回答问题,甚至进行多轮对话。

比如你问:“附近有没有评分4.5以上的川菜馆?”

它会立刻调用地图数据给你答案。

这种交互方式,比掏手机、解锁、打开App、打字搜索要快得多。

还有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近视的人能用吗?

过去很多AR眼镜对近视用户不太友好,要么得戴两副眼镜,要么得额外配镜片,麻烦又贵。

而联想这次和一家叫“莫界科技”的公司合作,搞出了一个“高精度屈光封装方案”,简单说就是可以根据你的近视度数定制镜片,直接装进眼镜里,不用额外叠加。

这对国内数亿近视人群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利好。

续航方面,官方说待机时间长达250小时,也就是10天以上不用充电。

而如果连续用翻译功能,能撑8到10小时。

更夸张的是,充电30分钟就能用一整天。

这个数据如果属实,那在智能穿戴设备里算是非常能打了。

要知道,很多智能手表一天一充都嫌不够,而眼镜这种小体积设备能做到这个水平,说明在电源管理上下了功夫。

当然,任何产品都有局限。

首先,它不支持拍照和录像,这其实是个有意为之的设计选择。

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功耗和体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隐私争议。

现在大家对“偷拍”特别敏感,一副能录像的眼镜走在街上,很容易被人侧目。

联想干脆不做这个功能,反而显得更务实。

其次,它的AR生态还比较初级。

目前主要依赖百度地图做导航,其他第三方应用适配还不多。

这意味着它的“智能”更多体现在联想自家的AI服务上,而不是一个开放平台。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消费级AR眼镜才刚起步,生态建设需要时间。

再聊聊价格。

3999元是双11首发优惠价,日常价其实是4999元。这个价位在智能眼镜里算中高端。

对比一下,Meta的Ray-Ban智能眼镜卖2000多元,但只能听歌、打电话,没有显示功能;

苹果还没出消费级AR眼镜,但传言价格可能上万。

所以联想这个定价,其实是卡在一个“有显示功能但又不至于太贵”的位置上。

那么,谁会买它?

第一类人是商务人士。

经常出差、开会、演讲的人,提词器和实时翻译功能简直是刚需。

想象一下,你在国际会议上不用带翻译,眼镜直接把对方的话翻成中文,还能帮你组织回答,效率提升不是一星半点。

第二类是骑行或户外爱好者。

骑车时看手机太危险,但有了AR导航,路线信息直接显示在眼前,安全又方便。

而且轻量化设计+长续航,适合长时间户外使用。

第三类是科技尝鲜者。

他们愿意为新体验买单,哪怕初期功能不完美。

这类用户虽然不多,但往往是口碑传播的关键节点。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些功能手机也能实现,干嘛非要戴眼镜?

这其实是个“交互效率”的问题。

手机需要你主动去看、去点、去操作,而眼镜是“信息主动来找你”。

当你双手在忙,比如骑车、做饭、修东西,眼睛却能随时接收关键信息,这种体验是手机无法替代的。

不过也要清醒一点:这副眼镜目前还不是一个“必需品”。

它更像是一个“效率增强器”。

有了它,生活更方便一点,但没有它,日子照常过。

所以它短期内不太可能像手机那样人手一部,但随着价格下降、功能完善,未来在特定人群中普及是有可能的。

最后说说行业背景。

这几年,智能眼镜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大部分产品只是“蓝牙耳机+眼镜”的组合,真正带显示的凤毛麟角。

原因很简单:技术难、成本高、用户需求不明确。

联想这次推出V1,其实是在试探市场:

看看用户到底愿不愿意为“眼前的信息”付费。

从产品细节来看,联想没有盲目堆参数,而是聚焦几个真实场景:导航、翻译、提词。

这种“少而精”的思路,反而比那些号称“全能”的产品更靠谱。

而且它把重量、续航、适配性这些用户体验的关键点都照顾到了,说明团队是真的想过“人怎么用”,而不是“技术能做什么”。

回到开头的问题:3999元值不值?

答案取决于你是谁。

如果你每天都要演讲、出差、跨国沟通,那它可能省下的时间和精力远超这个价格。

但如果你只是偶尔出门骑个车,那可能暂时没必要入手。

科技产品的价值,从来不是由参数决定的,而是由它能不能解决你的真实问题决定的。

联想AI眼镜V1未必适合所有人,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方向:

未来的智能设备,不应该让我们低头看屏幕,而应该把信息自然地融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专注地看世界。

这副眼镜或许不是终点,但至少是一次认真的尝试。

至于它能不能走得更远,就看接下来用户的反馈和生态的演进了。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06
用户17xxx06 3
2025-11-02 15:11
为什么允许眼镜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