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梅毒患者难辨认?医生提示:看到2种人,还是小心些为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黄阿姨最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黄阿姨最近总觉得身上不太对劲:有时候喉咙疼、皮肤上长点小疹子,可去医院查了一圈,连感冒药都没开一颗。

直到一次体检发现她感染了梅毒,她懵了:“我根本没任何明显症状,怎么会是传染病?”

医生说,她遇上的是“隐匿型梅毒”——没有典型溃疡、红疹,极具迷惑性。

不光黄阿姨,现实中很多人感染梅毒后也“看起来很健康”,连自己都毫不知情。更可怕的是,这类患者一旦与他人密切接触,就可能无意间成为“隐形传染源”。

到底什么样的人最容易隐藏着梅毒?如果你身边出现这2类人,一定要引起足够警惕。

这些“健康面孔”下的风险,你可能低估了

很多人以为梅毒是一种早已“过时”的疾病,但事实上,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梅毒感染人数持续上升,且年轻人和老年人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

这其中,隐匿传播成为了最棘手的环节。

“行为看起来很正常的人,其实可能早已感染梅毒。”

医生提示,以下两类人群,虽然外表无异,却是传播链中最危险的一环:

看似普通,却可能是梅毒高风险人群的2种类型

第一类:多性伴侣者,且不坚持安全防护

这类人往往生活方式自由开放,自认“有经验”“懂保护”,但实际使用安全措施的频率并不高。

一些年轻人甚至会抱有“看得顺眼就是安全”的误区,忽视了“无症状感染期也能传染”这一关键事实。

研究显示,梅毒最初感染时表现为“硬下疳”,但这种无痛性溃疡常被忽视,70%以上患者在初期没有任何警觉行为。

一旦进入潜伏期,体内梅毒螺旋体仍在扩散,却不会表现出典型症状。

第二类:中老年群体,婚姻破裂或再婚后缺乏防护意识

在门诊中,医生越来越多地发现一些五六十岁的“叔叔阿姨”查出梅毒感染时一脸震惊。

这一年龄段人群常因配偶去世或再婚,开始新的伴侣关系,但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要进行性病筛查或防护。

曾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梅毒感染率在近十年翻了三倍。其中相当比例的感染者,直到因“皮肤异样”“眼睛视力下降”被转诊才查出病因。

医生提醒:这类人因为“不觉得自己有风险”,更容易错过早期治疗窗口。被忽视的梅毒,可能带来这些可怕变化

一旦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梅毒对身体的影响不止“皮肤病”那么简单。

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甚至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都是晚期梅毒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

感染半年内:症状轻微,误当感冒

这段时间内,部分人会出现轻微发热、咽痛、皮疹等非特异症状。因为没有明显疼痛或搔痒,很容易被误诊或忽视。

感染1-2年内:皮肤变薄、黏膜病变、梅毒疹反复出现

有的人在手心、脚底出现不痛不痒的斑点状皮疹,这种所谓“玫瑰疹”看着像湿疹,一般人不会联想到性病。此时若仍未治疗,病菌会开始向全身扩散。

感染5年以上:可能发展为“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

这时梅毒进入第三期,可能出现记忆力衰退、人格变化,甚至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还有人因主动脉炎症突发心脏问题。

这些晚期症状常常无法逆转,即使用青霉素也只是控制病情发展。

医生建议:这4件事要尽快做起来,及时自我保护

避免成为“无意识的传染源”,最重要的就是提高风险意识,科学自查。

1.定期筛查:每年一次体检加测性病项目:

尤其是中老年人或性生活活跃者,建议在体检中主动要求加入“性病五项”,包括梅毒、艾滋、乙肝、丙肝、淋病检查。

2.发生高风险行为后1个月内进行梅毒筛查:

梅毒窗口期较短,一般接触后3-4周即可通过梅毒抗体检测发现感染。越早发现,越容易治愈。

3.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不要“看着干净就放心”:

安全套并不能百分百阻断梅毒传播,但在正规使用时仍可降低80%以上传播风险。尤其在伴侣不固定或处于新关系初期时,更应重视防护。

4.鼓励伴侣共同检测,一人感染应“双人筛查”:

有些人碍于面子隐瞒病情,反而耽误治疗。一人确诊后,另一半即便无症状,也应尽快检测并按疗程治疗,避免重复感染。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选择中。今天开始,留意自己身边的“高风险人群”,该检查就检查,该防护就防护,别让一时大意换来终身遗憾。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性病诊疗指南(2020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年报(2023)》

《协和医学院皮肤性病学讲义》

《The Lancet – Syphilis resurgence in China: a call to action》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