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能穿薄外套逛公园,这两天一出门就被风“扎”得缩脖子——霜降后的降温哪是“渐变”,简直是“断崖式”!早晚温差能差15℃,清晨的风裹着霜气,吹在脸上像带小冰碴儿,就连中午晒着太阳,手揣兜里也暖不热。可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说冷就冷”的天气,对血管才是“致命考验”:血管遇冷会“猛缩”,弹性差的中老年人血管,可能像冻硬的塑料管,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高血压、高血脂人群更要当心,骤冷会让血压“飙高”,气血运行变慢,中风风险比平时翻一倍。想要安稳过霜降,关键就做好“3处保暖”,备对“2类急救药”,把血管护得妥妥的。

3处保暖:不是“多穿点”就行,这几个关键部位必须护好
很多人觉得“保暖就是穿厚外套”,可霜降天伤血管的寒气,专挑“薄弱处”钻。头颈部、手脚、胸腹这3个地方,要么是气血通道,要么是血管核心区,护不好就可能给中风“留口子”。
1.头颈部:护好“颈动脉窦”,别让风直接“吹”血压
头颈部是气血往脑子里送的“主干道”,尤其是后颈的颈动脉窦,就像血管的“压力开关”,一受凉就会刺激血压骤升。小区里的李伯有高血压,上周晨练没戴帽子,风直吹后颈,走了没5分钟就头晕得站不住,扶住树缓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后来医生提醒他:“晨起出门必须戴薄绒帽,再搭条棉围巾,把后颈和下颌轻轻裹住,别让冷风碰着颈动脉窦。”
现在李伯每天出门都这么穿,晨起头晕的毛病再也没犯过。其实不用穿得笨重,薄绒帽选能护住耳朵的,围巾选透气的纯棉款,绕脖子一圈就行,既不闷汗,又能挡住“要命的风”。

2.手脚:别光脚、别碰冷水,末梢暖了全身血管才稳
手脚是血管的“末梢”,血管细、血流慢,霜降后一受凉就会收缩,像“掐住”了血流的“小支流”,进而影响全身血流。之前有位读者说,她妈总爱光脚踩地板,觉得“家里不冷”,结果上周开始手脚发麻,测血压比平时高了20mmHg。现在她给妈妈买了加绒厚袜,白天在家也穿,外出选了鞋底2厘米厚的加绒鞋,鞋底厚点能隔绝地面的寒气;做饭洗菜也换成了温水,不让手碰冷水。才一周,她妈妈手脚发麻的症状就轻了,血压也稳了。
3.胸腹:穿件“贴身棉背心”,护住心脉不遭寒
胸腹藏着心脏和大血管,是血管的“核心区”,一受凉就会直接刺激大血管收缩,让血压跟着波动。比如做饭时弯腰,衣服往上缩,露出腰腹;或者外出穿太单薄的上衣,风灌进衣服里,都可能让胸腹受凉。
建议大家内搭一件薄款纯棉背心,选贴身但不紧绷的,做饭、做家务时不会往上缩,外出穿在毛衣或外套里,也不臃肿。有位高血压的张阿姨说,之前没穿背心,弯腰擦桌子总觉得胸口发紧,穿了背心后,胸口暖乎乎的,再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胸腹暖了,心脉稳了,血管自然就少受刺激。
备对2类药,是给血管“上双保险”
霜降天血管敏感,光保暖还不够,高血压患者要备“调血压的”,有中风风险的家庭要备“救急的”,两类药备对了,才能筑牢防中风的防线。
1.高血压患者:常规降压药外,辨证加服安宫降压丸
很多高血压患者觉得“每天吃降压药就够了”,可霜降后节气变了,身体状态也变了,不少人会出现血压反弹:明明按时吃药,晨起血压还是高,还伴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心烦。这不是降压药没效果,是节气引发了“肝阳上亢”,阳气收、阴气盛,肝火往上扰,血压自然稳不住,这时候得辨证加服调理的药。
比如58岁的周叔叔,长期吃氨氯地平片控压,霜降后晨起血压总在150/95mmHg左右,还老觉得头胀、脸发红。医生辨证后说他是“肝阳上亢”,建议在常规降压药基础上加服安宫降压丸。这款药是针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能帮着平肝潜阳、稳住血压,还不用调整常规降压药的剂量。周叔叔加服10天后,晨起血压就降到了135/85mmHg,头胀、脸红的毛病也没了。不过要注意,得让医生辨证,确定是肝阳上亢型才能用,不能自己随便加。

2.家庭常备: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天然牛黄、天然麝香成分更放心
有中风家族史、高血压,或者之前出现过单侧麻木、说话含糊的家庭,一定要备上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它用的是天然牛黄、天然麝香,这两种成分是急救的关键,能帮着改善脑缺血缺氧,保护受损的脑组织。
中风发作后24小时是黄金急救期,并且脑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突发中风后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宫牛黄丸能够延长脑细胞耐缺血、缺氧的时间,为抢救赢得时间,现在很多家庭尤其是有老人、有三高患者的都会备一盒,就放在客厅的急救箱里,避光、阴凉处保存就行,保质期长,备着不占地方,却能在关键时刻给家人“抢时间”。

霜降虽有霜叶红透的美景,却也藏着血管健康的“暗礁”。不用做复杂的事,把3处关键部位护好,高血压患者辨证加服安宫降压丸,家庭备上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按医生说的用对,就能让血管安稳应对霜降的寒气,远离中风风险,舒舒服服赏秋景、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