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在造船业替代中国,可能性有多大?这背后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近日,印度莫迪政府高调宣布入局造船业,并且首个目标就是追赶并替代中国。10月29号,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海事周”活动上发表讲话,强调印度政府正在大力支持造船和港口发展。为了加紧吸引海外客户,他还自夸印度港口的表现,称印度港口现在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最高效的港口之一,“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表现优于发达国家的港口”。莫迪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不排除与印度国有科钦造船厂今年的两大表现有关:一是今年7月科钦造船厂与韩国最大造船企业现代签署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二是10月中旬法国航运巨头、全球第三大集装箱运输公司达飞海运集团又与科钦造船厂签署了6艘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的“巨额订单”,价值约3亿美元。尤其是在印法两国企业签署巨额订单后,有印媒就宣称,这将使得印度能够成为中国、韩国等造船大国的“替代者”。

莫迪政府这么高调入局造船业,并一心想替代中国,这其中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首先,这反映了印度有意提升国际地位的企图。毕竟,造船业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印度通过发展造船业,有利于自身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其次,这体现了印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决心。今年9月份,印度政府宣布了一项价值约78.6亿美元的扶持计划,包括海事发展基金,用于投资造船和海洋基础设施。这表明莫迪政府决心参与全球造船业的竞争,试图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大的份额,以此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这也是莫迪政府源于地缘政治的考量,目的主要是强化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形成一定的制衡。一直以来,莫迪政府都将中国视为其实现“大国梦”的“绊脚石”,所以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想与中国一争高下,以此来证明印度比中国优秀,比中国强。既然现在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如日中天,那印度势必要与之较量一番。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在造船业上真的能替代中国吗?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可能性极小。原因至少有以下这么几点:第一,印度目前造船业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少得可怜,科钦造船厂的订单大部分来自印度国内。而早在2022年,中日韩三国完成的船体吨位就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90%。两者相比之下,足以看出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差距;第二,印度造船技术水平落后。虽然莫迪政府宣称是“自主造船”,但实际上就是“组装贴牌”,其国内造船厂的发动机、导航设备等关键部件全都依赖进口,没有相关自主技术,印度拿什么来替代中国。况且,中国在大型集装箱船领域领先,而印度尚未突破高端船舶核心技术;第三,印度造船业相关基础设施薄弱。比如,缺乏深水船坞,大型起重机等关键设施与中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第四,印度国内造船厂的管理和效率存在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印度自称的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 在建造的时候,就事故频繁,不是发生火灾,就是零部件被盗,足见其管理松懈,效率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迪政府还想在造船领域替代中国,怎么可能呢?

有意思的是,就在莫迪的话音刚落,根据中美经贸团队通过吉隆坡磋商达成的共识,美国那边已经决定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中美休战的这一年,对我国造船业来说就是一个不错的发展窗口期,不仅产业运营成本压力会减轻,同时订单也有望回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