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人口达到14.26亿,成为历史最高点,之后开始逐渐减少,2023年全国出生902万人,死亡1054万人,净减少152万,到2024年总人口降至14.08亿,虽然出生人数略有回升,但依然少于死亡人数,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2%,约三亿多人,联合国预测几十年后中国人口可能仅剩六千多万,这个数字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的人口下降趋势。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基地,承担着世界四成以上的生产任务,现在面临工人数量减少和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许多企业选择将工厂转移到越南和印度等地,因为那些地方的劳动力价格要便宜两三成,这种变化也波及到消费市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一旦中国经济收缩,全球经济增长就会减少约半个百分点,中国的出口额占据全球的15%,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包括德国、美国和东盟等,都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来应对,日本在过去几十年已经经历过类似挑战,人口老龄化拖累了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中国问题的规模更大、速度更快,带来的影响只会更加显著。

城市化进程太快,现在百分之六十五的人住在城市里,而2010年才刚过一半,女性就业比例从百分之六十二增加到六十八,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压力实在太大,养孩子开销太高,单是教育费用一年就要四万多,住房问题更不用说,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超过三十倍,工资水平跟不上房价涨幅,还要赡养老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老人将达到三亿两千万,到2032年会突破四亿,一个中年人通常要负担两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开支,医疗费用每年还上涨百分之十五,制造业月薪从四千元涨到六千元,依然招不到足够工人,工厂只能购买机器人替代人力,这并非主动选择,而是无奈之举。

政府也想了办法,放开三胎政策,把产假增加到一百五十八天,每月发放五百元育儿补贴,北京还向年轻人提供五万元购房首付补助,幼儿园数量达到三十万所,覆盖率超过九成,养老保障快要覆盖所有人,2024年出生人数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专家指出这只是政策带来的短期回升,预计2025年会重新下降,有人怀疑实际出生数字更低,联合国数据可能偏高,这些措施虽然不少,但真正能改变人们想法的政策还没有出现。

还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老年人中低龄老人数量很大,理论上他们可以继续工作,但体力逐渐跟不上,掌握的技能也适应不了新岗位的变化。同时消费市场正在转变,婴幼儿用品销量下滑,2024年下降了5%,而老年护理产品需求上升,增长了12%。不仅中国面临这个情况,日本、意大利和韩国也都进入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的阶段。世界银行和BBC指出,未来全球人口减少主要受中国影响,预计到2080年全球人口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届时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17%降至6.8%。

关于人口问题的争论一直不少,联合国的人口预测模型采用中等水平假设,没有把极端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算进去。国内学者大多认为,生育率很难重新升到1.5以上。另外城乡差异也常被忽略,虽然农村的生育率比城市高一些,但农村人不断往城市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越来越空心化,养老和公共服务压力变得更大。技术能帮忙解决一部分问题,比如用机器人代替流水线工人,可它没法替人谈恋爱、照顾小孩或者陪老人聊天,这些事机器确实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