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的根脉与精神滋养,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码。但在当下,仅靠 “原样复刻” 难以让传统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要让年轻群体读懂经典、让大众愿意亲近传统,文化艺术创新就成了关键纽带:它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适配时代的表达形式,为老文脉注入新活力。10月26日在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落幕的 “品国粹经典,传文化根魂” 崂山文化艺术讲堂,精准把握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为传统文化艺术的活化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


活动邀请了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熹冀国学老年教育学院代言人与爱心大使赵保乐返乡开讲,为大家分享国粹的精髓与传承。赵保乐的分享打破了传统艺术讲座 “理论说教” 的模式,用个人故事和专业解读, 实现创新表达。他以自身从艺历程为脉络,将相声的技艺精髓藏于鲜活故事中,把师从欧阳中石的求学往事与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相融合。更立足青岛本土谈传统艺术培育,这种“小切口入题、大文化落脚”的方式,让曲艺发展史、艺术文化内涵等专业内容脱离晦涩,既保留传统艺术的专业性,又以大众易懂的语言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了传统艺术知识向大众文化体验的转化,为传统艺术传播开辟了轻量级路径。



熹冀国学院学员及教师展演环节的创新更显多元,呈现出“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融合突破。经典京剧选段《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的演绎,由银发群体担纲主角,以饱满状态重现国粹魅力;芭蕾舞《时间圆舞曲》打破了“西方芭蕾与东方传统割裂”的认知,以灵动舞姿诠释传统美学中“圆融和谐”的意境,实现中西艺术形式的跨界对话;京剧新唱《故乡青岛》更是创新典范,既保留京剧的唱腔韵味,又融入青岛地域情怀,搭配古典舞伴舞,让“国粹艺术”与“本土文化”深度绑定,赋予传统京剧新的地域辨识度与时代活力,让经典艺术更贴近当下观众的文化记忆与审美需求。



这些创新实践的价值,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以“适配现代审美的表达形式”激活传统内核,既让老辈观众感受到经典的熟悉温度,也让年轻群体看到传统艺术的新鲜活力。这种新路径为后续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唯有让传统与时代同频、与大众共情,才能让千年文脉真正在当代焕发生机,成为可感、可及、可传的活态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