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笔,既能绘狐仙的柔情,亦能写搏命的刚勇。《斫蟒》不为猎奇,只为记录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巨蟒缠身,生死只在一念间,少年的那把刀,斩断的是蟒身,留住的是人间至真的兄弟情。古文翻译如下:
秋日的深山,雾气还未散尽,林间的落叶被晨露打湿,踩上去发出 “沙沙” 的轻响。兄弟二人背着竹筐,一前一后穿梭在树丛中,哥哥李老大经验丰富,不时弯腰采摘着地上的野菌,弟弟李二郎年纪尚轻,眼神里满是对山林的好奇,手里紧紧攥着一把磨得锃亮的砍柴刀 —— 这是父亲留下的物件,平日里用来砍柴,此刻却成了他心里唯一的依仗。

“二郎,快些跟上,前面山坳里据说有不少珍贵的药材,咱们多采些,好给娘抓药。” 李老大回头喊了一声,声音在寂静的山林里传出不远,便被茂密的枝叶吞没。李二郎应了一声,加快脚步追上,可就在这时,一阵异样的 “窸窣” 声从左侧的草丛里传来,那声音不似鸟兽走动,倒像是有什么粗壮的东西在地面上快速滑行。
兄弟二人顿时警觉起来,李老大示意弟弟别动,自己则悄悄拨开草丛望去。这一看,却让他浑身汗毛倒竖 —— 只见一条水桶粗的巨蟒正从草丛中钻出,青黑色的鳞甲在晨光下泛着冷光,三角形的脑袋微微抬起,分叉的信子快速吞吐着,一双冰冷的眼睛死死盯着他。

“快跑!” 李老大惊呼一声,拉起弟弟就要往后退,可巨蟒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中更快。不过眨眼间,巨蟒便猛地扑了过来,长长的身体一卷,竟直接将李老大缠住。李老大只觉得一阵剧痛传来,骨骼仿佛要被勒碎,他想呼喊,却连气都喘不上来,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哥!” 李二郎见状,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恐惧瞬间席卷了他。他看着哥哥在巨蟒的缠绕下痛苦挣扎,看着巨蟒的脑袋缓缓向哥哥的脖颈凑去,一股前所未有的愤怒与勇气突然从心底涌起。他想起父亲曾说过,遇到危险时,慌乱只会送命,唯有冷静才能寻得生机。
李二郎深吸一口气,双手握紧砍柴刀,脚步缓缓向巨蟒靠近。巨蟒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动作,缠得更紧了,李老大的呻吟声也越来越微弱。李二郎知道不能再等,他瞄准巨蟒缠在哥哥腰间的身体,猛地举起刀,用尽全身力气砍了下去。“咔嚓” 一声,刀刃深深嵌入蟒身,墨绿色的血液瞬间喷涌而出,溅了他一身。

巨蟒吃痛,发出一声沉闷的嘶吼,缠在李老大身上的力道松了几分。李二郎没有停手,他知道这一刀不足以致命,若是给巨蟒喘息的机会,他们兄弟俩都难逃一死。他再次举起刀,朝着巨蟒的七寸位置狠狠砍去,一刀接着一刀,每一刀都用尽全力。
鲜血染红了地面,巨蟒的挣扎越来越弱,最终不再动弹,身体渐渐松开,瘫软在地上。李二郎扔掉刀,快步冲到哥哥身边,扶起他虚弱的身体:“哥,你怎么样?没事吧?” 李老大缓了好一会儿,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二郎,好样的,是你救了哥……”
阳光渐渐穿透雾气,照在兄弟二人身上。李二郎搀扶着哥哥,一步一步慢慢走出山林,那把染血的砍柴刀,此刻正静静躺在他们身后的落叶中,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也见证了一份比金石更坚的手足深情。

《聊斋志异・斫蟒》的核心涵义,是借一场人与巨蟒的生死较量,歌颂手足情深与凡人勇气,同时暗含对 “危难见真章” 的人性观察。
1. 颂扬极致的手足之情故事最核心的情感内核,是弟弟对兄长的不离不弃。面对吞噬兄长的巨蟒,弟弟没有因恐惧而逃离,反而选择直面凶兽,这份勇气的根源,是血脉相连的亲情。
它打破了 “大难临头各自飞” 的人性弱点,用 “以命换命” 的决绝,展现了亲情在生死关头的力量,这也是故事能打动读者的关键。
2. 肯定凡人的勇气与成长弟弟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是 “英雄”,他的转变恰恰凸显了 “勇气” 的真实感。起初他可能和普通人一样会慌乱,但在兄长遇险的刺激下,从 “胆怯” 到 “决绝” 的蜕变,展现了平凡人在危机中爆发的潜能。

蒲松龄借这场危机,巧妙地考验并展现了人性。巨蟒作为 “极端危险” 的象征,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弟弟的 “义” 与 “勇”,也反衬出 “趋利避害” 之外的更高尚的人性选择。
它不像《聊斋》其他志怪故事那样侧重 “奇幻”,而是用 “写实” 的险境,回归对 “人” 本身的关注 —— 危难面前的选择,才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