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慢一定更安全吗?
在讨论汽车冷启动之后是否需要原地热车的时候,通过电喷系统和润滑系统的科学知识逐步否定了原地热车的必要性;现在可以说需要热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气温太低,需要在开车时使用暖气才有必要热车。
可是总还有些执拗的老司机不愿意接受的正确的知识,于是又搬出了“跑合”的驾驶方式,并称有利于司机从其他状态缓慢切换到专注驾驶状态。
在驾驶车辆的初期要降低车速,这样等于给汽车“活动筋骨”,同时也让司机逐步找到驾驶状态;并且其普遍认为开快车不安全,慢慢的提升车速才是安全驾驶的正确方式。
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呢?
严格来说仍旧是错误的结论。
开慢车的时候,司机的专注度往往不够高,并且很容易出现犯困的情况;因为司机开慢车的时候总会比较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之下,大脑的下丘脑之脑垂体的肾上腺轴会大幅降低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此时的司机的心率、血压和呼吸节奏都会放慢。也就说是慢车速让司机心态上实现了放松,心态上的放松激活了生理机能上的放松;而在这种状态之下的司机总会变成“单线程”,简而言之就是只能做好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缺少对路况的预判与分析并综合驾驶操作做出反应的能力。
有些司机会在驾车开过某一段路之后忘记是怎么开过来的,这也和过于放松的驾驶状态有关。
反之,驾驶车辆的速度稍微高一些,司机的潜意识里会知道此时相对危险;在这种状态下则会刺激肾上腺轴进行更多的分泌,此时司机会以活跃的生理状态面对驾驶操作,对于路况的关注、分析和执行的效率都会提高很多。简而言之,过于慢的车速会让司机放松,放松的状态等于降低驾驶操作专注度和驾驶操作应变能力;而高一些的车速才能真正激活专注的驾驶状态,所以现实里往往是开车偏激烈的司机驾驶履历更漂亮,很多剐蹭、追尾或轻微碰撞的交通事故是那些慢车造成。
同时开车稍微快一些还能让驾驶的情绪更阳光,因为在开车稍快的状态下会让肾上腺轴更活跃;在肾上腺素分泌较多的状态下,多巴胺也会更多的分泌,这种物质会让人感觉到心情愉悦。
如果喜欢观察细节就会发现不少喜欢驾驶的司机在停车之后的状态大多比较阳光,总是说说笑笑,当然带情绪驾驶的情况除外;而习惯于开慢车、过于平静驾驶的司机,下车后的状态也是同样的平静。所以开慢车不等于更安全,从生理机能上来看,过于慢或过于快的车速都不合理,在限速范围内接近最高标准驾驶是最合理的状态。
开慢车会引发蝴蝶效应
在一个系统模型中,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
一只蝴蝶在南半球挥动一下翅膀,也许在北半球就会形成一场飓风。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世界,人们因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总在争分夺秒;驾驶汽车在路上的司机们大都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更快的到达目的地;所以多数司机都不会开慢车,一般只有时间成本很低的司机才会不在意通勤时间与效率。
于是就这会造成蝴蝶效应,因为在多数车辆都与略高的平均车速行驶的时候,慢车成为了这些车所形成的车流中的障碍物。
就是这样,一台车的低效率行驶造成了很多车的变道、避让、减速和加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些车辆会出现错误操作而发生碰撞;即便没有发生碰撞,可是在面对慢车而必须被动选择绕行,这样的结果必然会让一些司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情绪的波动本身不是连续性的,但是有周期性,英国学者菲利斯和德国学者斯沃博特研究得出过“情绪定律”;某一种情绪一旦在特定场景中频繁出现则会行政固定场景关联,而这种情绪不会消失,而是每隔28天重演一次。
然而在驾驶汽车这个操作之上,周期要短很多。
因为大多数拥有汽车的人都在高频率的开车,所以这种情绪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叫作“路怒症”的问题;路怒症会传染,因为当一个司机因慢车而出现路怒的操作时,过程中也可能影响到其他的车辆,于是一种不好的连锁反应出现了。
并且长期的路怒会缓慢的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路怒最终会演变成多场景易怒。
总结: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开慢车,首先是自身驾驶状态不专注会影响行车安全,其次是导致其他车辆被动避让与超越过程中增加被追尾或侧撞的风险,再次是催生出了路怒症并将一部分的汽车司机从单纯的路怒变成多场景易怒,从而影响到一个个圈子的情绪,影响到一个个公司的效率,甚至是一个个司机家庭的和谐。
所以开慢车是有弊无力的,其实有些司机开车慢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省点油,可是这样的做法所引起的蝴蝶效应在兜兜转转一大圈之后,总还会作用回自己,事物总是循环的。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欢迎转赞评
人车合一,跟练武一样不能分神,精神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