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他乡的兖州人,征询6个兖州之谜的答案!您能解开几个?

翰棋谈旅游 2024-05-26 05:47:26

一个城市未解的秘密,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探知欲、好奇心。

虽然离开兖州多年,但对于故乡的一些历史之谜,我一直好奇,也许,这些城市之谜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我孤陋寡闻,不知道罢了。

现在,我来八卦一下兖州的那些城市之谜。

特别说明一下:为了尊重历史,我们证实一个历史事件,往往依据出土文物和书籍记载,如果两者能互相印证,那就是完美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了。下面的历史之谜,很多都是我个人猜想的,肯定有不对的地方,请网友指正。

谜底一:曾经作为兖州土特产之首的“皇城所烟”,为何突然消失了呢?

兖州中御桥路两侧,有皇城园批发市场、皇城胡同、皇园胡同等地名,很多人对这些地名可能很熟悉,可是很少人能知道,这里曾经是烟草的重要产地。

这些地方相距不远,据说,之所以为“皇园”,是因为在明代,这里是鲁王府的“皇家烟草种植园”,并非“皇家菜园”。

1997年版《兖州市志》,把皇城园所烟列为兖州土特名产之首。

1997年距离现在才20多年,前面我也说到了兖州雪茄烟厂,仿佛一夜间,兖州烟就不在了,为什么呢?

兖州的烟鬼们!您还记得当初的阔佬吗

以下摘自《兖州春秋》,作者杜心广的文章:

1989年版的《山东地方概况》中:“土特产,所烟及雪茄烟,兖州城内皇城园种植的土烟,叶大肥厚,含油分多,摘下晾晒片刻即可燃吸,其香味浓郁,清代一度为皇宫贡品。当地人称为所烟,始种于1647年”。

谜底二:李白在兖州的日子,住在哪里?有无在兖州结婚?他的后代还在兖州吗?

史料考证,李白移居山东23年,在其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回忆齐鲁自然人文的近180首,涉及今山东的济南平阴、泰安的东平、济宁地区的兖州、曲阜、邹城、任城区、金乡、汶上、菏泽地区的单县、巨野、定陶,兰陵等十几个县市,电影《长安三万里》也都反映了以上地方。

在文化旅游兴起的年代,很多地方都想粘李白的名气,大打文化牌,提高自己家乡的知名度。对于李白来山东之后的居住地,历史学者及李白的粉丝们,研究了多年,争论了多年,也没结果。

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写到“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这首诗中写明了来山东的目的是“学剑”,时间是“五月”,地点是“东鲁”,具体哪一年的五月,东鲁的哪个地方,则很含糊。

任城区、兖州区、泗水县,各执一词,都把自己的家乡认为是李白的居住地。

兖州青莲阁,李白居住地

谜底三:兖州是柳下惠的故乡吗?

俗话说:清明不插柳,邪气绕门口;端午不插艾,死在大门外。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那么清明节是纪念谁的呢?

很多人都认为清明节是纪念“割肉奉君”的忠臣介子推的,还有一种说法,清明节是纪念“和圣”柳下惠的。

很多史籍中记载,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以展为姓,名禽,展禽在家门前种有很多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因而后人称之为“柳下惠”。

我们经常说的“坐怀不乱”,主人公就是柳下惠,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遵守道德的典范,因此被孔子称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他为“和圣”。

对于柳下惠是哪里人,众说纷纭,河南濮阳县八公桥镇刘固堆村,山东新泰市宫里镇柳里村,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山东兖州新兖镇高庙村,都说自己家乡是柳下惠故里,而且都说自己家乡发现了柳下惠墓。

兖州西部的颜店镇,有个故县村。据说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为此,我还特意去了故县一趟,向居民打听这个石碑,但是当地居民没有听说过这个石碑。

故县村

兖州有关柳下惠的古迹还有很多,如兴隆庄镇的和尚堂村,本名为“和圣堂”,据说是因为那里有柳下惠的祠堂。新兖镇高庙村,当地人传说以前这里建有祭祀柳下惠的庙宇,还有柳下惠墓。

谜底四:兖州区孔家屯村是孔子佃户的后代吗?

在兖州区颜店镇东部4公里处,有一个孔家屯村,该村庄可以说是兖州最大的自然村,随着农民入城潮的来临,大部分村民已经迁出,疫情封闭式管理期间,据统计户籍人口仍有1500多人,但村内常住的只有1000人左右,大部分为中老年人。

村民姓氏非常多,据说最多时期有24个姓氏,现多为宣姓、杨姓、李姓、张姓、王姓,最近消失的一个姓氏为夏姓,属于六队,90年代迁到了甘肃,人口比较少的凡姓、龚姓,户口都已迁出,只留有一两个老人坚守老宅。

令人疑惑的是,虽然姓氏多,但是这个名为“孔家屯”的村庄并没有孔姓。

不仅如此,孔子72贤中的姓氏,孔屯村也没有。周围村庄常见的曹姓(王屯村)、颜姓(颜村)、高姓(袁庄村)、梁姓(袁庄村),孔屯村中也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我个人猜想,大概是因为72贤中有曹恤、颜回、高柴、梁鳣等人。

中国北方的村庄,名字来源多种多样,大多来源于姓氏、地貌、建筑、屯田等,一般来说,用“**庄”来命名的村庄,大多来源于姓氏,这种村庄名字在中国是最多的;而用“**屯”来命名的村庄,来源于古代的屯田制度,有军屯、民屯。

我个人猜想,兖州的孔屯村,之所以没有孔姓人家,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该村庄应该是孔子的佃户,是给孔家种田的,故称为“屯”。

至于为何没有72贤中的姓氏,那是因为孔子自以为是“君子”,他轻视种地的佃户,不让自己的弟子从事农业生产,72贤也就不可能成为孔子的佃户了。

这样想来,兖州孔屯村中没有72贤中的姓氏,也就不足为怪了。

孔子轻视农业的言行在《论语·卫灵公》中有记载:“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种田的人常常会有饥饿;而学习能得到俸禄。君子担忧能否学道,不用担忧贫穷。”《论语》中记载他对“请学稼(请求学习种庄稼)”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

根据古籍中记载,春秋时期,兖州区西部的邻居汶上县,是鲁国给孔子的封地,“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至今,汶上还有孔子讲学堂、孔子钩鱼台等古迹。

孔屯村正好位于兖州与汶上的中轴线上,这就更加证实了,孔屯村是给孔子种田的“民屯”。

孔家屯村

谜底五:“秋胡戏妻”和罗敷女的故事,发生在兖州吗?

“秋胡戏妻”和罗敷女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据《兖州府志·人物志八》中记载,该故事就发生在兖州。今漕河乡蔡桥村,有秋胡妻墓,附近有一村庄叫罗店村,据传说,《孔雀东南飞》诗中所说的罗敷女就是此村的姑娘。

兖州在古时,是重要的桑蚕基地,这是多个史料记载过的。1906年光绪年间,创办了兖州蚕桑学堂,校址在东鲁书院(今公安局现址)。

九十年代前后,兖州城北的巢丝厂还在,农村仍存有大量的桑树地,养蚕农户众多。至今,兖州奎星苑小区仍保存有一座有机庙,是供奉中国纺织业鼻祖黄道婆的神庙,附近的街道叫“机神庙街”。

谜底六:古书籍中的“桑丘”指的是兖州西部吗?桑丘之战到底发生在哪里?兖州西部的堰头村,是3000年前的古渡口吗?

在描述春秋战国的很多古籍中,尤其是《史记》中,多次写到“桑丘”这个古地名。

从记载的内容上来分析,古代的“桑丘”应该是一个战略要地,此处发生了多次战争。

《史记·魏世家》: 魏武侯七年 (前389),“伐齐,至桑丘”。

《六国年表三》: 齐康公二十五年 (前380),齐“伐燕,取桑丘”。

《史记·韩世家》:韩文侯七年 (前380),韩“伐齐,至桑丘”。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桓公十五年(前360年),齐“袭燕国,取桑丘”。

《史记·赵世家》: 赵肃侯二十三年 (前327),“朝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

发生在桑丘的战争,最有历史影响的,是公元前323年,齐国与秦国之间的“桑丘之战”。此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据《战国策·齐策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记载,公元前323年左右,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借道魏韩攻打齐国,结果以秦国大败而告终。

齐国与秦国之间隔着魏国、宋国、韩国等,至于两国为何打架,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历史上的桑丘是哪里?

有的资料上说是如今的河南商丘,有的资料上说是在如今的兖州区境内,还有的说在河北保定徐水区。

这些答案只是说出了大概的区域,位置方位都不具体。导致“古桑丘”的地理位置一直是迷!

在兖州西部,有一个荒凉偏僻的土堆,地图上叫做“桑丘古城遗址”。

好奇的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感觉这里不像一个古城遗址,倒像是一个家族墓地,周围没有水泥路面,现场有5个碑柱:一块墓碑,两根盘龙柱,两块功德碑,悄无声息的矗立在那里,土堆中散落着一些小深坑,不知道是不是盗墓贼挖的盗洞?

中间的墓碑上写着“吾祖栾雪”,我猜想大概是栾姓人家竖立的纪念祖先栾雪的墓碑,因为距离此地不远处有两个村庄——东顿村和西顿村,两个村庄中有很多栾姓人家。

东顿村

这几块碑柱是近几年才建立的,但是为何,这里叫做“桑丘古城遗址”呢?难道汉代山阳郡的桑丘城,指的就是这里吗?

另外,我还注意到,土堆周围地势明显比较高,南侧不远处,有一长条形的、低洼的地势,从东侧的洸府河一直延伸到西侧两公里处的村庄,给我的感觉,这个长条形的地势,历史上很可能是一条河道,我顺着这个“河道”旁边的小路,一直骑行到前面的村庄,这个村庄的名字叫“堰头”,“堰”——古代指的是“较低的堤坝”。

结合地势和名字分析,我猜想,堰头村在历史上应该是一个码头,或者是一个建立在堤坝上的定居点,不管如何,至少能说明,历史上这里应该有一条河。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本性,在没有自来水和汽车的年代,人类建造城池,首先要选择靠近河流湖泊,不仅能解决生活用水,还能用舟船航行,捕食鱼虾,堰头村附近的河流,无疑满足这个需求。

有利就有弊,靠近水源的人类居住点,地势低洼,在古代很容易受到野兽、洪水的侵犯,因此,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一块高地居住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桑丘古城建造在靠近河边的高处位置,也就是土堆附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堰头村

0 阅读:6

翰棋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