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四里店半截沟

灵眼相加 2024-08-13 15:16:34

文/时兆娟 图/网络

四里店半截沟:红沟 红脉 红土地

当金色的霓裳披上八百里伏牛隆耸的脊梁,奔腾了一夜的伏牛微微颔首,将嘴唇伸向了碗样的南阳盆地最北端沿。一条清澈的山溪,被蜿蜒吸进牛口,滋润着卧歇的中华伏牛。

这一条清澈蜿蜒的山溪,有一个土气、通俗却也别样的名字,它就是位于古城方城与鲁山交界处四里店境内的半截沟。

作为南阳盆地最北边缘的风情小镇四里店,境内山峦众多,风光秀美,植被茂盛。山多,依山形成的沟便多,藤子沟,里沟,清泥沟,杨树沟……沟通沟,沟连沟,连成大地的管网。

为何,到这里偏偏成了半截沟?

史志也罢,传说也好,都指向了明初那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来自陕西的郑氏先祖,站在那棵著名的大槐树下,用朦胧的泪眼最后看了一眼故土,带着前路渺茫的辛酸与惘然,扶老携幼来到了方城最北端人烟稀少的山沟里。他们看到这无名的小沟两旁,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便决定在这儿安家落户。

这条沟南一山之隔有个水藏寺,灾荒年常常施粥舍饭。一些如同树叶般飘零的贫苦人,就奔着这一口救命的舍饭,从四面八方来到水藏寺,继而慢慢聚集到了这条沟两旁,形成了一个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这条寂寞的小山沟,开始多了些人烟的气息和生机。

人一多,动静也就大了,明朝官府也注意到了这里,根据他们雁过拔毛的风格,派出了两名衙役来丈量土地,准备收缴赋税。两名衙役沿着山沟一路向里,一抬头突然就看到前边卧着一条巨蟒,正“嘶嘶”吐出血红的芯子。两名衙役魂飞魄散,哆哆嗦嗦扭头就跑。

回去报告说,这里只是一条“半截沟”,不用再往里深查了。躲过了政府盘剥的“沟里人”,在一代又一代人弥日累夜辛勤的付出和努力中,有了“良田美池桑竹”,这里变得“屋舍俨然”,村庄之间也开始“鸡犬之声相闻”。

所以啊,半截沟的居民感念那条神蛇。那可是一条中原山脉里少见的巨蟒啊!是上天看到他们太苦、太难了,派出神蛇来保护这些淳朴的山民们吗?因为少了盘剥和压迫,半截沟人才守住了护命的口粮,沟里的人口也逐渐得以繁衍增加。

1934年11月28日,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二十五军,经历了长征路上八大战役之一的“鏖战独树”战役,且进且战,且战且胜,分三只力量陆续到达半截沟。

山民们被国民党丑化红军的宣传弄得不辨真假,早就吓得纷纷逃离村庄。只有当天迎娶儿媳妇的石盘村的朱湘莲大妈,因为舍不得家里的菜肴,藏在屋中大气都不敢出。

她透过简陋的窗棂,看见了那些十四五岁的娃娃兵,身染血迹,衣衫褴褛单薄,却神情刚毅,对百姓秋毫无犯。朱大妈眼含热泪打开门户,将藏起来的馒头用“篦盖儿”端到门前的石碾上,分给红军战士们吃。战士们百般推辞不下,坚决要给大妈银元做馍价。

暗中观察的村民们也纷纷回村,把自家珍贵的饭食送给亲人红战士,留下了一段“鱼水情深”的拥军爱民佳话。

那天下午,就在村庄中的大碾盘旁,红军战士面对汇聚而来的百姓,他们说:“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工人农民的子弟兵,我们要帮助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让大家翻身做主人……”。

在附近的石盘庄,红军战士打开大财主家中的粮仓,烧掉财主保存的村民的借据,除了把少部分粮食留作临时的给养,其余全部分给了贫苦老百姓!

为担心乡亲们怕遭报复不敢拿,红军战士把粮食一堆堆地摆放在以石盘东西两边一里之长的小路上,才放心继续北进。他们翻越东汉刘秀南征北战时停歇过的晒衣山,跃进八百里伏牛深处。

从此蛟龙入海,虎归山林,成为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迎接着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毛泽东语)。

红色的“长征路”啊,人们耳熟能详大妈送馍的故事、红军堆粮的故事、碾盘宣传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小红军牺牲的故事。因为他小小的身躯,已经化为青青的竹林,轻软的微风,那半截沟里“哗哗”流淌的泉水,也许就是他青春的脚步轻快地跑过。

那是二十八日夜晚,徐海东军长率领着部分战士驻扎在半截沟。刚刚睡下的村民郑月睿听到轻轻的敲门声,有战士来想借一张席子。郑月睿跟着宣传员,见到了身形高大的徐军长。

那名因独树战役中受伤而牺牲的小战士,在郑月睿的强烈要求下,被战士们抬着埋在了半截沟边自家竹林的旁边。郑月睿带着他的子孙,无数次来到竹林旁边,指给后辈儿们战士安葬的大致地点。

因为徐军长有命令“不要惊动老百姓”,遗憾没能给战士留下一个坟头。他说牺牲战士那小小的个子,说那还很稚嫩的小脸,说这里埋着一位为了革命而牺牲的才十四五岁的娃娃兵,他让他的儿孙记清,一代一代都记清……

原来啊,半截沟不是半截。半截沟和其他的沟一样,是中国红色血管中的一段,是红色版图上的一片。半截沟,是中国革命走向远方、走向胜利的一个支点、一笔顿号,只是历史和现实的一个缩微版。

几百年光阴过隙,淳朴的半截沟人心里有秆秤。他们含泪目送过红色的背影,又含着笑迎接归来的红色政权。金色的阳光一次又一次爬过近旁的高山,草枯荣衰,一茬又一茬。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一切的确是发生着变化,而且是巨大的、地覆天翻的变化。

半截沟不再是闭塞的代名词。红色的脚印踏过的地方,一点点长出了文明与进步。山路依旧弯弯,却铺上了柏油,变得宽阔而平坦;房屋依旧错落,却从漏雨的草舍变成了楼房与别墅。

当年给红军送馍的“篦盖儿”,沿着当年的“堆粮路”走出了山沟,走进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用实物的方式讲述着动人的往事。一幅幅巨大的墙体喷绘连接着,在红色的箭头指引下,向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讲述着中国革命动人的篇章,讲述着四里店“一半烽火,一半硝烟”的发展历程。

他们淳朴而羞涩,习惯于大山般的厚重,不事表达,埋头苦干,团结而又奋进,昂扬却仍低调。他们用双手改变着、用双脚丈量着这里的山水,让空地变广场、让无序变井然、让野蛮变文明、让贫穷变富裕……

明月依旧,一轮又一轮翻越山岗;金光耀眼,一次又一次铺满山岭。半截沟人,四里店人,用夙兴夜寐、用焚膏继晷,用奋斗的笔,用实干的墨,书写着红色沃土全面向好的变化。

他们说,半截沟是960万平方公里红色版图的一部分,也是960万平方公里红色版图的缩影。他们守土有责,要追寻着为民造福的初心,汇入一个民族浩浩荡荡的梦想河流……

*作者︱时兆娟:南阳市作文教学优秀教师,现任教方城七小。「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0 阅读:17

灵眼相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