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造陆能力有多强?每年携带着亿吨泥沙,不断上海扩充面积!

宇宙天文学 2023-09-22 01:53:15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禁止搬运/抄袭,发现必追究!

长江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的造陆机器。它每年携带着亿吨泥沙,不断地填补着海洋,创造出新的陆地。

上海就是长江造陆的最佳例证,而且,上海还在不断地变大。这都得益于长江的造陆能力。那么,长江的造陆能力到底有多强呢?它是怎样把泥沙从源头运送到河口的呢?

长江的造陆能力

长江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它从青藏高原的冰川发源,流经十几个省市,最后在上海附近注入东海。长江的全长有6,300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巴黎再回来的距离。长江的流域面积有18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欧洲大陆的大小。

长江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水资源和交通运输通道,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它能够自己造陆。长江每年带着大量的泥沙从上游冲下来,到了下游的时候,泥沙就沉积在海边,形成了新的陆地。

这些新的陆地就叫做冲积平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面积有4.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北京市的大小。

那么,长江是如何造陆的呢?造陆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泥沙、水流和人类活动。

首先,我们来看看泥沙。泥沙是指河水中携带的各种颗粒物质,如泥土、砂石、碎屑等。泥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水土流失,二是侵蚀作用。

长江在它漫长的行程中,遇到了很多山地和高原,这些地方都是泥沙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人口密集等原因,水土流失和侵蚀作用都非常强烈。这些地方每年都会向长江输送大量的泥沙。

其次,水流对泥沙的运动和沉积有着重要影响。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决定着泥沙的带走和沉积。一般而言,水流越快,泥沙越容易携带走;水流越慢,泥沙越容易沉积。

潮汐和泥沙本身会影响水流速度和方向。潮汐会在河口附近形成周期性的水流摆动,导致海水逆流时带回泥沙,落潮时将泥沙带往海洋。

泥沙的大小和密度不同,也会影响它们在水中的下沉速度和受力情况,从而影响地貌。例如,由于泥沙较粗,长江口北岸形成了突出的江苏半岛;而泥沙较细,长江口南岸则形成了平缓的杭州湾。

最后,人类活动也会对长江的水量、水质、水位、水流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泥沙的输送和分布。

如在长江上游修建了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使得上游的泥沙被截留在水库中,导致下游的泥沙减少;在长江口附近建设了港口、航道、堤防等交通设施,使得入海口的水流受到阻碍或改变方向。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对长江填海造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泥沙在长江中不断地运动和沉积,这种沉积下来形成的陆地,我们称之为江海冲积平原。如太湖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就来源于长江填海造陆。

太湖和长江三角洲的演化

要知道古时候,并没有太湖。太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距今3万年前的冰河时期。那时候,全球气温降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川中,导致海平面下降。

长江和钱塘江的入海口也随之向东移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湾。这个海湾就是古太湖。古太湖的面积比现在的太湖大得多 ,大约有1.5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一个中等的省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太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重新进入古太湖;另一方面,由于长江和钱塘江不断地输送泥沙到古太湖中,使得古太湖逐渐被填平和分割。

这样一来,古太湖就从一个海湾变成了一个淡水湖,并且被划分为多个小型的湖泊。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现在的太湖。

现在的太湖已经完全变成了淡水湖,因为它已经与海洋断开了联系。它主要依靠长江、钱塘江、苏州河等河流来补充水量,并且通过运河、闸门等人工设施来调节水位。它也不再像古太湖那样有明显的淡咸水分层,而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均匀的水体。它还拥有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太湖是一个典型的冲击平原型淡水湖泊,它是由长江填海造陆而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海洋到淡水、从大到小、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过程,见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除了太湖,长江三角洲平原也是长江造出来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它的面积有4.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省份。长江三角洲平原也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它集中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以及无数的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活动。

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长江的入海口在今天的镇江和扬州一带,而今天的上海还是一片海洋。随着长江不断地输送泥沙到海洋中,使得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陆地。这个陆地就是长江三角洲平原的雏形。

长江三角洲平原的扩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泥沙量,二是海平面。泥沙量越多,扩展速度越快;泥沙量越少,扩展速度越慢

海平面越高,扩展难度越大;海平面越低,扩展难度越小。人为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水土保持,二是土地开发。水土保持越好,泥沙量越少,扩展速度越慢;水土保持越差,泥沙量越多,扩展速度越快。土地开发越多,扩展需求越大;土地开发越少,扩展需求越小。

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 ,我们可以大致划分出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距今6,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这个阶段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形成的初期阶段,也是扩展速度最快的阶段。

由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冰川融化,海平面较高;同时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轻,泥沙量较多。这些因素使得长江三角洲平原从镇江和扬州一带向东延伸了约200公里,达到了今天的嘉兴和南通一带。

第二阶段:距今3,000年前至距今1,000年前。这个阶段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扩展速度较慢的阶段。当时气候变冷干燥,冰川增加,海平面较低;人类活动增多,水土流失较重,泥沙量较少。

这些因素使得长江三角洲平原从嘉兴和南通一带向东延伸了约100公里,达到了今天的杭州湾和崇明岛一带。

第三阶段:距今1,000年前至今。这个阶段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完善的后期阶段,也是扩展速度不稳定的阶段。

由于当时气候变化不定,海平面时高时低且人类活动极多,水土流失极重,泥沙量极多。这些因素使得长江三角洲平原从杭州湾和崇明岛一带向东延伸了约50公里,达到了今天的上海市区一带。

水土流失问题

目前,这个三角洲仍在持续扩张,每年都能增添几平方公里的土地。长江口的泥沙淤积使得上海东部的面积不断增加。这种增加的速度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加快。

据估计,长江每年向海洋输送约5亿吨的泥沙,预计上海的面积在600年内将会翻一番。

听到长江自行填海造陆,使得陆地迅速扩大的消息,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高兴。但是沿海地区冲击平原的快速增加,并不是一件好事。首先,沿海地区的土壤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于长江沿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所谓的水土流失,并不是指自然界中风雨、台风等自然循环过程中,土壤被冲刷到长江、黄河中去,而是指人为的干扰导致,如滥伐森林、大规模的矿业开发等,使得土壤流入河流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循环量。

超出自然界循环量的流失会导致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受到破坏,给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而这些大量流失的水土,并不会直接在出海口形成新的陆地。绝大部分泥沙沉积在河流的底部,使得河流平面升高,导致洪水的风险增加。

国家也在多年前就启动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避免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结语

长江在出海口填海造陆是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但是其本身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在人为的干预下,加速了这个自然循环过程。填海造陆速度提高了,但是伴随着的是许多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等各种严重而直接的影响。

因此,我们还是不要期待出海口地区的陆地用这样损人利己的方式快速增加。让它在自然状态下慢慢增长就好。

0 阅读:0

宇宙天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