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照进现实

初翠心静 2024-03-13 07:21:34

看《江河日上》一剧有感

前段时间在刷抖音的时候看了几个片段被郑寒江的一腔正气打动,工作之余找到电视剧一口气看了多集,虽然还未看完,但是被剧情深深的吸引了起来,这里面有对环保的思考,更有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悟,在这里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悟,也许不全面,但值得大家共同的思考。

剧中郑寒江是一个环保学科大学教授,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文质彬彬又刚强有劲。齐江市分管环境副市长王武,他们俩是多年的老同学,他不留情面,该戏谑戏谑,该批评批评。得知对方投江,郑寒江又泪洒当场。两人之间没有私下的矛盾,只有观念不同的碰撞。死前王武一封留给郑寒江的信,只有简单的四个字“救救齐江”,似有深意又触目惊心!

随着剧情的深入,深深地感受到也只有郑寒江这样的人物,才能扛起齐江市环境整改的担子。领导递的“高帽子”,他不接招;同事叫苦不迭,他不高抬贵手;乱哄哄的闹事现场,他也能一眼瞄准问题所在。他有专业知识,也懂人情世故,有坚持也有取舍,更有上级支持。

当一个理想主义者离开书斋,才发现狂风骤雨往往难挨得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的人给出的环境治理意见,郑寒江能用专业知识反驳,谁说湿地公园不能开发?可以保护主、景观为辅来开发嘛,日本名古屋就是这么做的。

可是走进现实,这个理想主义者才发现,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完全落实,居然如此困难。一座垃圾山,分隔了齐江的新城与旧城。谁都知道有问题,人人都在推诿。焚烧还是填埋,谁来出这笔费用?临近的几个区个个推辞,市财政上也没这笔经费。但成山的垃圾不处理,一旦渗入地下水,齐江的未来就完了。

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善良的选择同样不例外。齐江小吃街有八十一家商户,这意味着八十一个家庭。拆迁的命令下达了五年,商户与之对抗了五年。督察组不来,这种拉扯可能会持续很久很久。等到本届政府换届,或者危楼倒塌...没办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下了死命令,环境问题必须要解决。郑寒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但他也没有金手指。于是我们看到,他能想到的办法--往恒山广场搬,政府五年前就有过打算了,结论是不可行。

不过郑寒江也有自己的办法。他是书生,却不意气。是理想主义者,却不是一激就上头立下军令状的莽夫。多年的教书经验,让他了解如何驾驭人性的弱点,管理学生和管理商户用的是一套法子。先吃饭、再许诺,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同时,还给恒山广场多挣了不少物业费。世界上不乏聪明人,但有时候他们太聪明了。就缺郑寒江这般,敢咬咬牙从座位上挪开屁股,跳下台子拿一个主意。

不过,如果只写郑寒江能解他人之痛,那就把编剧看扁了。《江河日上》深刻就深刻在,它写的是善与善的对抗。善与恶的碰撞好写,扬善去恶即可。恶与恶的冲突也好写,港片中的黑帮火并、匪徒残杀,皆属此类。唯独善与善的对抗最难构建。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善与善的对抗是最高级的悲剧,对峙的双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环保与发展的两难抉择,便是典型“善与善的对抗”的两难困境。一座城市,究竟是经济更重要,还是环保更重要?如北上广这般的大城市或许会说,自然是要绿水青山;但对于那些没有发展起来的小城市,经济发展才是第一位的。然而,对于齐江市这样一座正在蓬勃起势的城市,做出什么抉择都没那么容易。

剧中湿地公园的开发问题,钢筋混凝土已经灌了六吨,与外商的合同也签好了,现在要拆停违约金是少不了的。114亿谁来赔?郑寒江能做这个主吗?钱从哪儿来?以及后边预告片中暗管排污问题。善与善的对抗,只能在对抗中求平衡。任何一方胜利或者失败,都不算成功。学习别人的开发方式不失为一条计策,但如何落实仍要看郑寒江的魄力。

郑寒江很难演。他身上不能有官场气,也不能有草莽气。但他要有一股敢于割舍一切的浩然气。这股气,早早从学校转入仕途的陈威(句号饰)身上没有,投江自尽的王武身上也没有。黄志忠自带一脸正气,能演好清官、英雄、能臣不稀奇,但能将郑寒江这般兼书生与官员于一身的角色演活,仍然给人以很大惊喜。但英雄也有气短的时候。从预告片看,郑寒江不乏失意之时,不乏绝望之时,也不乏左右为难之时。但再困苦,他都不会忘记王武的那封绝笔信。“救救齐江”--救救我们的孩子,救救那些仍未消失、频临灭绝的美好。

这不只是齐江一座城市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齐江可以是我的家乡,也可以是你的家乡,更是千千万万观众的家乡。工业文明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数不清的重污染灾害。发达国家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它们将污染严重的工厂一搬再搬,早年的亚洲四小龙,现在的越南、菲律宾...

该剧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它以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

对于这般宏大议题,一部剧做不了什么。但我仍愿为这部真诚之作叫好。

0 阅读:1

初翠心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