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上演了一场权力之争,年羹尧曾权倾朝野,立下汗马功劳,尤其在“九子夺嫡”中更是扶持雍正帝上位,
可是最终他的结局却最难逃一死。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雍正皇帝不顾旧情,对年羹尧痛下杀手?
赫赫功名秦朝时期确立了丞相制度,这种机制旨在限制君主的权利过度膨胀并实现政府运行的有效性。
自那时以来,在历史上的许多政权都沿用了这个制度,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到了明清两朝,虽然宰相制度已经被废弃,但是依然存在一种类似的功能平衡结,也就是权臣集团。
他们协助管理庞大的帝国行政事务,并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来稳定宫廷的政治局势。
其中一位杰出的人物就是年羹尧。
年羹尧一生可谓是沐浴在权势和荣耀的光环之中。
他自幼饱览群书,才学出众,进士及第后便步步高升,成为翰林院的中坚力量。
康熙皇帝慧眼识英才,适逢四川巡抚一职空缺,便将才高德重的年羹尧破格提拔。
当时年方30出头,早已声名赫赫,位极人臣,俨然成为朝野上下仰视的一代名相。
就在任期内,年羹尧体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手腕和治理能力。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的官员被派去朝鲜完成外交任务,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
归来后,年羹尧被任命为四川巡抚,负责管理这个中国西南部的省份。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治安,改善了四川民生。
四川的政务被他变废为灵,井井有条,一时间成为天下模范,受到康熙的嘉许。
担任四川总督期间,年羹尧还参与了“驱准保藏”的军事行动。
他表现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平定叛乱,巩固了清朝对该地区的统治。
康熙六十年5月,他被召到热河觐见康熙皇帝,提升为川陕总督。
康熙对其钦佩有加,愈加倚重于他。
到了他的妹夫雍正登基之时,四方陷入混战,幸有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位大将镇压叛乱,方能使雍正继承无虞。
雍正自是心怀感激,视年羹尧为亲信重臣,不再像对待普通臣子那般高高在上,而是将其奉为知己好友。
君臣关系之亲密,当真难能可贵。
年羹尧也被封为三等公,并加封为太保。这标志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达到顶峰。
但权力终究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年羹尧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的权力欲。
自恃过高年羹尧凭借着曾经的功劳,一度成为了雍正帝身边最受宠信的大将,地位显赫一时,无人能及。
但随着权势的增长,年羹尧的内心开始变得膨胀,他对周围的礼仪规矩视若无睹,甚至到了傲慢无礼的地步。
在边疆之地,他手握重兵,俨然一副独立王国的模样,调遣军队如同儿戏一般,仿佛自己就是那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在皇太后的寿辰大典上,朝堂之上热闹非凡,文武百官齐聚一堂,个个衣冠楚楚,神情肃穆,向皇太后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敬意。
唯独年羹尧我行我素,不肯向皇太后行礼致敬。
年羹尧的傲慢并未因此而收敛。
在与雍正帝的几次会面中,他更是肆无忌惮地在御前行“箕坐”之礼,相当于在皇帝面前翘起了二郎腿。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对皇权的极大挑战。
但雍正帝似乎对他的这些行为并不在意,甚至表现出一种“优容”的态度。
但年羹尧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他的行为日益猖獗,不仅在军中肆意妄为,纵容手下贪污腐败,更在朝廷中拉帮结派,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官职买卖,使得那些原本清廉的官员也不得不向他靠拢,以求得权势。
不断宣扬自己的权威和功绩的他,甚至连其家仆魏之耀也开始狐假虎威,借着主人的势力作威作福。
生活上年羹尧的贪婪和腐败也令人咂舌。
他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不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还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使得朝廷内外一片乌烟瘴气。
许多正直的大臣们对此深感忧虑,他们担心年羹尧会成为侵蚀皇权的毒瘤。
于是,他们纷纷上疏弹劾年羹尧的种种罪行。
这些弹劾奏折如雪片般飞向雍正帝的书桌,让他无法再保持沉默。
弹劾年羹尧起初,雍正帝对于这些弹劾还抱有犹豫,毕竟年羹尧曾是他最信任的将领,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但当年羹尧竟然擅自杀害了雍正帝派遣去监督他的大臣孙嘉诚时,雍正帝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如果他继续对年羹尧的恶行视而不见,那么朝臣们可能会对他产生猜疑,甚至质疑他的治国能力和皇权。
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不能允许私人情感影响决策。
因此雍正帝下定决心,必须尽快铲除年羹尧这一朝野中的毒瘤,以维护国家稳定和朝廷的尊严。
在群臣的强烈要求和积累的证据下,雍正帝终于痛下决心,摒弃了与年羹尧的旧情,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他首先在印章上刻下了"为君难"这三个字,以此来表达作为一个君主,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时的艰难抉择。
随后,他亲自挥毫泼墨,连续发布了数十道谕旨,对年羹尧及其党羽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这些命令下达的速度之快,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从中可看出雍正帝对年羹尧的失望和决绝。
雍正三年(1725年)的春天,曾经威风凛凛的年羹尧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一纸圣旨从天而降,将他贬为杭州将军,这个职位虽依旧显赫,但对于年羹尧来说,却无异于从云端跌落凡尘。
不久之后,又一纸圣旨传来,将他的职位再次降低,成为了一个闲散的章京,负责看守杭州的东门。
这对于年羹尧来说无不是一种莫大的羞辱。
到了九月,年羹尧的命运再次急转直下。
他被削夺了一切官爵,成为了一个普通百姓。随后他又被押解进京,接受廷臣的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廷臣们开列了年羹尧的大小罪状共九十二款。
这些罪状涉及到多个方面,足以证明他犯下了滔天大罪。
最终,在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726年1月13日)这一天,年羹尧被赐自尽。
这个曾经权倾朝野、威震四方的大将军,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四十七岁。
隆科多等人也被控收受钜款贿赂,一并受到重罚。
这无疑成为雍正扫除积弊的一个重要着手点。
为填补权力真空,雍正迅速补充新人,树立新的权威。
这些人自然都是忠勇可嘱、德才兼备的选择。
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朝中新老对比鲜明,一时间无不对雍正的睿智和决断力服服气气。
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朝廷,也让所有人看到了雍正帝铁腕治国的决心和能力。
上位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不得不铲除一切威胁到自己统治的隐患,这是历代王朝的写照,也是清朝的鲜明缩影。
通过严厉惩处年羹尧,雍正帝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皇权,也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终其一生,雍正处理朝政向来是如履薄冰,时时防范着不臣之徒染指皇权。
而年羹尧之祸正是皇帝提高警惕,权力滥用酿成的惨痛教训。
光芒万丈的名臣终因飘飘然而堕入深渊,令后人扼腕叹息。
笔者认为权势如同双刃剑,既能助人攀登高峰,也能使人坠入深渊。
在权力的诱惑下,人性的弱点往往暴露无遗。
历史上不乏因权力而骄纵、不自重,最终走向毁灭的例子。
年羹尧的陨落便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随着权势的增长,他逐渐变得骄横跋扈,忘记了身为臣子的本分。
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挤异己,甚至对皇帝也失去了应有的敬畏之心,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下场。
无论一个人的功勋有多高,身份地位有多尊崇,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分和职责。
臣子不能僭越分际,逾越君臣礼数。
否则,即使一时得势,也难以长久维持,甚至会招致灭顶之灾。
惟有内外兼修、功绩与修养并重,方能保持人生的平衡与正直,避免堕入歧途。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八十二》.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12-20]
年羹尧撰、季永海等翻译点校.《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前言第1—4页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卷首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