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22日,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在香港去世,当时年仅31岁。
1938年,为了寻求一处安静的能写作的桌子,萧红从重庆逃到香港,但太平的日子并不长,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攻香港,当时萧红正做了喉部了的手术,情况非常危险,医院都被日军占领了,萧红所住的玛丽医院也被日军占领了。萧红被转移到一个教室作为临时病室的地方,后来病情恶化,萧红就死在那儿了。
当时萧红身边只有一个叫骆宾基的东北青年作家。据骆宾基说,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在关键时刻把萧红给抛弃了,所以萧红当时身边就没有人了,就只有他在照顾萧红。但根据端木蕻良的说法,端木说他当时为了给萧红治病,要去外面筹款,所以他就将萧红托付给了同是东北作家的骆宾基。这个片段在电影《萧红》和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中都有呈现,总之,萧红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只能用悲惨和凄凉来形容。
萧红和端木蕻良
萧红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留下的作品却足以震撼世界!尤其是她在香港时创作的《呼兰河传》。
著名作家刘心武说:你如果没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你等于没有读过中国文学的作品。
他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世界级的经典作品。
萧红的《呼兰河传》在文本上完全就是一种创新,它不是中国传统的讲故事方式写小说,而是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说她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小说写得像散文诗一样。特别优美、自然。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麻木、无知,甚至冷酷和残忍。
呼兰河是一个闭塞而偏僻的小城,人们过着自然而贫瘠的生活,那里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极端守旧,又极端顽强地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往往过得是不好的,而他们似乎只知道忍,忍受那严酷的自然环境,也忍受恶劣而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能忍过去就继续忍,忍不过去,被阎王拉去就拉去了,这种事情对这个小城的人来说,早就习以为常。倘若别人遇到不好的事或发生什么灾难,他们不是无感,而是以看热闹的心态看那家人的笑话,或者推波助澜。他们没有悲伤,也没有什么怜悯之心,当然,他们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也是习以为常,从不改变,也不知反抗。
我想《呼兰河传》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对中国传统习俗和礼教戕害下的中国底层百姓的无知、愚昧、麻木甚至残忍的深刻刻画,虽然全书以孩童的视觉给人一种童稚的、依然而率真的抒情化的感觉,但小说力透纸背的却是一种尖锐的批判和一种隐藏不住的的人生的悲哀和荒凉感。
萧红的文风有点像鲁迅先生,我想这可能与萧红在1935年在上海后经常去鲁迅先生家,与鲁迅先生的提携和指导有关,她一定是得了鲁迅先生的真传。当然也离不开萧红自己在写作上的天分。鲁迅曾称赞萧红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就算现在看来,鲁迅先生的这话也不夸张。萧红的写作生涯只有短短10年,如果她不是那么早去世,一定可以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萧红和鲁迅一样都写的是底层百姓,写他们深受传统思想和习俗的迫害,最终疯了或死了,但是却不知凶手是谁,他们的生与死虽是自然现象,却也惨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因为生活的的贫瘠、因为人的无知和愚昧,他们在制造自己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参与制造别人的悲惨命运。所以萧红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都对人怀有一颗深切的悲悯之心。
在我国近现代女作家中,似乎唯有萧红继承了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这种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性。
萧红坐在鲁迅先生家的台阶上
在《呼兰河传》的叙事方式上,萧红勇敢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叙述方法,而是以她特有的散文式的的方式来描写呼兰河这座小城及生活在这里的人。萧红写小城那些世世代代的一般人是如何生活的,写他们的欢乐和悲伤,然后又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人和事来讲述发生这个小城里的典型的故事。
茅盾先生在《呼兰河传》的序中对萧红的这种创新的文体文体作了描述:
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有机体,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完全不是自传。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别出心裁,虽散乱却有章可循,体裁游离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体现了作者艺术追求的独特性。
但《呼兰河传》又不完全是散文的写法,小说除了总体描述小城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外,小说还写的几个重点人物的生命遭遇来强化小城人的无知和愚昧以及他们所做的的毫无人性而残忍的事,也因此更加强了小说悲剧的力量。
萧红一路写来,好像是回忆自己的故乡以及故乡她所经历的人和事,不是揭露旧中国人的生命的悲惨,但字字句句却无不渗透着残酷的鲜血和悲伤的泪水。
《呼兰河传》最初的构思是在抗战的颠沛流离时期,萧红从沦陷的上海一路逃到山西、西安、武汉、重庆,但不管逃到那里,都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写作之处,最后逃到香港,她才将这部构思已久的小说完成了。
这部小说整体是以萧红的回忆展开的,她首先回忆的是最爱她的祖父,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有文化的乡绅,她的祖父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人,他爱萧红,所以她写祖父的后花园,因为那里有她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尽管祖父早已去世,但那份爱和温暖一直充满在她的记忆里,所以她想把它记下来。在兵荒马乱中,萧红可能对爱的记忆和渴望更加强烈,所以她笔下的童年因为有祖父而特别欢乐与难忘。
萧红的童年因为祖父爱她所以是快乐和幸运的。但呼兰河小城并没有很多像祖父一样有爱心的人,更多是无知、残忍而麻木的人们,他们自己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着,却也乐于围观和嘲笑着别人,对别人的苦难和不幸甚至幸灾乐祸。尽管他们连自己怎么活,怎么死都不知道,却相信什么因果报应,等着看那些不守习俗、离经叛道的人怎么遭报应。
所以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的人到底因无知和愚昧而残忍到什么程度呢?萧红以童稚的眼光讲了他们的邻居小团圆(童养媳)媳妇的遭遇,让我们知道这个小城的人是如何视人命如草芥,如何无知残忍地折磨他人的。
萧红写邻居家的小团圆媳妇,被接过来时只有12岁,身体壮实,扎着一条长到膝盖的辫子,走路虎虎生风,一张圆脸见人总是笑呵呵的,虽然年纪小,但健康、热情。可是她的婆婆和周围的人却都觉得这个小媳妇对人太热情,是不知羞涩,这哪像个童养媳的样子。婆婆于是决定要教训教训她,给她立立规矩。
于是愚昧无知的公公婆婆就将小团圆媳妇吊起来拿鞭子狠抽,直到抽得小媳妇皮开肉绽昏过去。昏死过去,他们用水浇醒继续打。
小媳妇被这么一折磨后吓得直哆嗦,哭着喊着要回自己家。
这让蠢恶的婆婆一听更生气了,竟然拿起火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还不停地拧她、掐她。
小团圆媳妇就这样被连续痛打折磨了一个多月后,她的身体彻底跨了,小团圆媳妇不再是以前那个身体壮实乐呵呵的小女孩了,她终日卧床不起,茶饭不进。
就连院子里的小孩子都知道,小团圆媳妇是因为挨打后伤口发炎才浑身难受,卧床不起的。
可是周围的大人们,却偏偏说她没什么毛病,就是“中了邪”。
因为他们认为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嘛,所以婆婆也不带她看病,而是在大热天用被子蒙住她,不许人看,也不许她看人,说是为了辟邪。
这种愚昧、愚蠢和惨无人道,被萧红以孩童的视角写出来,真是让人看了也冷得发抖痛得发颤。
小团圆媳妇已经快要被折磨死了,但在那些同样无知愚昧的人的撺掇下,婆婆还花钱去请所谓的“仙人”要给小团圆媳妇“跳大神”。
有一次跳大神时,大家把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扒光,然后后将她扔进装满开水的澡盆中。
小团圆媳妇被烫得厉声惨叫,但那些看热闹的人像听不见似的,还硬将小团圆媳妇的脑袋也按进水里。
就这样被折磨整整一夜后,小团圆媳妇昏睡了过去,没有再睁开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