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砌筑的古村落|石窟与造像之外,青州的小众寻访之路

乐艺会 2024-06-03 07:37:59

石头砌筑的古村落

石窟与造像之外,青州的小众寻访之路

寻古迹的莲莲

传说那是大禹治水之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神州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由此可见青州是“古九州”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青州东临渤海,西望东岳,南边是绵延的龙脉,北边是中华母亲河黄河,地域特点引流灌溉,海岱之间人畜兴旺,风水上青州是一片膏腴之地,古时是帝王青睐的富饶之邦。历史中在青州上任的官员比比皆是,最被后人熟知的是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还有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她随丈夫赵明诚于北宋大观元年返回青州度过了一段宁静无忧的生活,那是李清照人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光阴。后来赵明诚去他乡赴任,她曾在诗中写道:“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娓娓道出了她对国土沦丧的痛苦以及对青州生活的想念。

青州,于后人的记忆里,喜欢历史古迹的朋友自然知晓驼山石窟的名字,北朝乱世的彼时,杨坚掌握北周实权,引起了宇文氏亲族的不满,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起兵造反,一时间应者云集,给杨坚造成了很大危机。危难之时杨坚启用老将韦孝宽一举打败尉迟迥,为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取得胜利的同年韦孝宽去世。在平定尉迟迥的战争中,韦孝宽的侄子韦操随军出征立下功勋,后被封为青州总管,韦操在青州时开凿了驼山石窟的第三窟,这是驼山石窟最有价值的一窟。还有青州窖藏造像,心静如水,面带微笑,似是刚刚醒来的沉睡者,向后人讲述着来自1500年前遥远的北朝的故事。在这一北方的小城青州,宋城那曾经的石板路时而闪烁,时而青白,或许经历了几世的变迁,那种淡淡的悠扬,依旧会随着岁月飘摇,回荡到了这似不知名,又无比让人为之倾心的古城。

上图:青州驼山石窟第三窟(国三)

上图:青州造像(龙兴寺遗址出土)国七

还有什么古色古香吗?当然有的,如今的小城曾经雄踞东方,这种地方怎会平庸呢?那明代衡王朱佑楎的府邸,到后来演变成冯阁老的私人花园,那石牌坊见证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与官宦沉浮。云门山的山巅崖壁上,还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的“寿”字摩崖石刻,古往今来被称为“云门献寿”,那是明嘉靖年间为衡王朱戴圭祝寿,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以“寿比南山”之意,在山阴处摩崖上镌刻了巨大的“寿”字以讨好衡王。明代“弘治中兴”后,衡王朱佑楎就藩青州,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距衡王府不远处的高坡上,一个叫做“井塘”的村庄形成了。

上二图:青州衡王府石坊(国七)

上图:云门山摩崖“云门献寿”

一座古村落名为“井塘”,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因村东南纱帽山山麓有一清泉水质甘洌,四季不涸,泉水流出后汇成一个池塘,村民将池塘垒石筑高形成井,于是“井塘”之名流传百年。而这条500余年造福村民的清泉,也是青州的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正所谓是神奇之水,青州的神韵便深藏在古村中。

青石板路厚重而朴拙的被脚步打磨的光亮,显然是就地取材的铺就,历经树百年的风霜雪雨,想必也有过草鞋践踏和赤脚的磋磨。寻访时正赶上北方这一小山村的晒秋,历史中的贵族与平民的家长里短,终在如今看似更像是世外“隐者”的秘境中,各自过着通透的小日子。

没有泥浆与砂砾的结合,整个古村落完全是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直面接触,石墙环护村落形成自卫的格局,村民就地取材的智慧,俨然是完美的利用了力学的平衡,使其能够经受500多年的风吹雨打而不倒。

保留完好的古井、古桥、村庙、古戏台,以及院落民宅也大多是石砌,自家院落前有着一块块菜地,这种最真实的生活与烟火的气息,看似是一场脱离现世的虚幻,实际却是与之对应现实的真实。老乡们向你传递着秋收的喜悦,卖着自家的特产和小手工艺品,这种商业气息不喧哗,不浓烈,若有若无,恰到好处。这样的场景平淡朴拙,勾起了任何人关于故乡关于梦里小山村的无穷想象力。

从井塘古村落回到市区的范公亭公园里走走,小城总有隐隐的情愫吸引着你,当年范仲淹在青州上任时,当地正流行红眼病,有记载范公亲自汲水制药发放民间,遏止了瘟疫的流行。恰逢此时南阳河畔有泉水涌出,且水质甘甜可口,饮用制药两相宜,百姓认为是范公之德行感动苍天,便取名“醴泉”,于是在泉边建亭,后人感念范仲淹,把“醴泉”叫做“范公井”、亭子称为“范公亭”。

青州的故事有很多,闲看落花流水,古物最是让人静心。还没从井塘古村落回过神,范公亭公园内纪念李清照的祠堂总让后人惦念这位佳人,婉约词在脑海里盘旋开来,犹如青州留给来访者对她的惦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均由作者提供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