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为何不见父亲最后一面,有人问李讷“恨不恨父亲”?如何回答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3-07 10:20:08

1976年9月9日,是一个举国哀恸的日子,带领人民翻身作主的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追悼会上泪如雨飞,全国各地赶来祭奠的各界人士,挤满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

毛主席的子女中,只有李敏一人出席了追悼会。

李讷虽然同样在北京,却没有去送父亲最后一程。

多年后,李敏忆起此事,仍不无疑惑地说:“爸爸去世以后,我让李讷来看最后见一面,我说爸以后见不上面了,李讷不来,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么,李讷为何不去送他最崇拜的父亲,最后一程?当被问到“恨不恨爸爸”,李讷又是如何回答?

“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

1956年,毛主席在散步时突然向身边的卫士发问:“依你看,是李敏好,还是李讷好?”

卫士爽快的回答:“都挺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上进心;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的那种优越感。”

毛主席听后,摆摆手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

卫士不解的表示:“您还想叫她们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来,她们吃的苦只多不少。”

毛主席摇头说道:“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嘛,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这样吗?”

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毛主席是一位对子女有着严格要求的父亲。

李敏、李讷姐妹,在毛主席生前没有沾过半点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

毛主席去世后,也没给他们留下一分遗产。

她们就像千千万万个中国百姓一样,过着平淡的日子。

毛主席一生共有10个子女,李讷作为老幺,理应受到疼爱更多一些。

不过,毛主席对她的疼爱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更严厉的教导。

平常,孩子们的早饭就是黄瓜条、馒头和稀饭,吃的非常简单。

有一次,印尼总统苏加诺专门送来咖啡、牛奶、黄油、面包,给毛主席家的孩子们改善伙食。

伙房的师傅,就用这些礼品给孩子们改善了顿伙食。

毛主席知道后非常生气,召集李敏、李讷等人开了个家庭会议。

毛主席严肃且详细地告诉孩子们,今年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要他们的生活不能超标,并批评说不许他们这么吃,还是要吃中国饭,要喝稀饭,吃馒头片。

他说馒头是中国的面包,香得很。

当时的李讷年纪很小,觉得吃块面包都要挨批评,忍不住落下了泪花。

幺女的眼泪虽然让毛主席很心疼,但他还是点名让李讷不要觉得委屈,多想想劳苦大众。

毛主席对李讷最多的教导就是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搞特殊。

李讷上学后,过着工农子弟的生活,住学校吃食堂,每周六下课才回家

有一次,李讷离校晚,卫士李银桥担心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主席派车去接她。

毛主席知道后,先是狠狠地批评了李银桥。

李银桥委屈地说:“就是怕不安全嘛。”

接着,毛主席转过身告诫李讷:“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

他又对李银桥说:“不论什么情况,都不许用车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毛主席让李讷多读《庄子》尤其是《秋水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李讷反复诵读,并且能成功背诵后,有了质的改变。

李讷的进步,毛主席看在眼里,孩子有错误要批评,有成绩当然要夸奖。

毛主席专程写了封信,以示鼓励:“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李讷过着怎样的生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李敏、李讷姐妹的名字来自于《论语·里仁篇》。

毛主席希望她们能做行动上的巨人,而少发表些高谈阔论。

李讷人如其名,平日里她的话很少,也总是在克制,以领导人女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回忆:“李讷虽然和我一样,也是初中学生,但是她读书之多,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特,待人接物之稳重,则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在她面前,我不由得将自己减去10岁。”

在陶斯亮的印象里,李讷总是沉默寡言,一直在思考。

不过,只有李讷在看到爸爸的时候,才会不由自主的发出崇敬的感慨。

1966年国庆节,毛主席在金水桥边席地而坐,与民同乐。

李讷不由得赞叹道:“你看看爸爸,神采奕奕的,多健康、多精神,我们该有多幸福啊!”

这种神态的李讷,是陶斯亮第一次见。

她形容:“往日忧郁的李讷不见了,双目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激情。”

除了言谈,李讷在穿衣打扮上也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

当陶斯亮和同学们穿着漂亮的花裙子、骑着洋车,在公园里闲逛时,李讷则在家里读书。

李讷的打扮向来朴素,她只穿蓝色或灰色的衣服,没有裙子,不梳辫子,不允许自己浑身上下有一丝颜色。

对于李讷的生活环境,陶斯亮只说了两个字:清贫。

李讷的房子在毛主席旁边的一间小屋子里,屋子非常阴暗,空间特别狭小,里面的装饰,也几近于无。

没有沙发、地毯、卫生间,只有一个占了大半个屋子的书架和一张单人床。

这是因为,毛主席希望所有的干部子女都能自食其力,不要养成“官二代”的作风。

1957年,毛主席曾对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说过:“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你记得曹操评价汉献帝吗?现在有的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子,长于妇人之手,有些是阿斗啊。中央、省级机关的托儿所、幼儿园,孩子们相互之间比坐的是什么汽车,爸爸妈妈干什么?比谁的官大官小。这样不是从小培养一批贵族少爷吗?”

因此,毛主席才让自己的孩子们以身作则。

甚至李讷生病,毛主席都没有亲自去照看。

1958年1月,李讷要做两场手术。

毛主席爱子心切,可公务繁忙,实在抽不开身,只能写信鼓励:“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李讷,再熬几天,就可完全痊愈,怕什么?我的话是有根据的。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破)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你大概十天后准备去广东,过春节。愿意吧。”

李讷:大手牵着我的小手,陪着我长大

在李讷晚年,曾有人问过她“恨不恨”毛主席。

那可是她最爱的父亲,她怎么会恨呢?

接受采访时,李讷感慨道:“我就拉着他的手, 我的手很小, 拉着他的一个手指头。我长大了手也长大了, 然后可以握两个手指头, 再长大一点就拉着他的三个指头, 然后就可以拉着他的整个手, 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父亲大手温暖极了。”

“现在回想多么幸福啊! 与父亲散步的时候, 父亲的微笑非常慈祥。父亲去世 30 年了,他慈祥的微笑一直在我眼前浮现。我多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

相比于哥哥姐姐,李讷的确要幸福许多。

她出生时,毛主席已经47岁,实在不忍将她送到保育院。

所以,李讷是家中所有后辈里,唯一一个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

毛主席叫她“大娃娃”,她称毛主席“小爸爸”,一老一少,其乐融融。

可是,李讷对父亲的感情如此深厚,又对他如此崇敬,却没有在毛主席生病的最后时刻去中南海看望他。

毛主席去世后,李敏曾邀请李讷一起去参加父亲的追悼会,但李讷也没有去。

其实,李讷怎么会不想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她实在是去不了。

李讷原本身体就非常孱弱,又遭遇了婚姻的变故,整个人瞬间就垮了。

毛主席去世时,李讷的儿子徐小宁只有4岁。

她的情况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只能把孩子交给工作人员代为照顾。

至于李讷,她的状况很差,只能安心养病。如果强忍着病痛去了追悼会,李讷很可能承受不住打击。

毛主席去世后的第8个年头,在李银桥夫妇的撮合下, 李讷和王景清再婚, 过着老百姓平静自由的生活。

李讷,成了靠工资过日子的人,她需要精打细算,维持一家的开销。当单位里发大白菜过冬,李讷还会推着板车去拉。

每当有重大节日,李讷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排队去纪念毛主席。

参考文献:

[1]唐小雨,华丽.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J].山东档案,2007,(06):54-55.

0 阅读:6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