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小说以及电视剧里,都有一个经典桥段:吕布被绑缚到白门楼,曹操和刘备以胜利的姿态俯瞰这个败军之将。吕布表态,要效忠曹操为曹老板打天下,然而当曹操询问刘备意见的时候,刘备却说了一句“君不见董卓、丁建阳之事乎?”提醒曹操不要重蹈覆辙。最终吕布被曹操下令杀害。这样的情节,倒不是罗贯中自己编造的,在正史上也确有记载。只不过,细节上有所不同。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记载了白门楼上,吕布说曹操所忧虑的不过是我吕布,现在我吕布服了,今后您带步兵,我率骑兵,天下都不够咱们打的!
听了吕布的表忠心,曹操露出迟疑的神色,不过曹操并没有询问刘备的意见。正史上记载,这个时候刘备是主动横插一杠子,拿吕布的前两任效忠对象董卓和丁原的例子劝谏曹操,不要被吕布的谎言蒙骗。曹操听后点头,吕布气得大骂:“大耳贼你最没有信义!”既然没有曹操询问刘备意见这回事儿,那么许多人传说的曹操是拿如何处置吕布这件事来试探刘备的说法,也就成了无稽之谈。我们若从正史出发,又该怎么理解刘备为什么生怕曹操听进去了吕布的话,让吕布重新有了活路呢?我的看法那就是,刘备是个性情中人,对于吕布他是真的恨透了。刘备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祖上名头再响亮也不顶事儿。相比于年纪轻轻就在朝为官的袁术和曹操,刘备直到年近五十岁,才终于有了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徐州。结果就因为收留了吕布,徐州就被吕布给偷了去。五十岁啊,那时候算是土埋半截的人了,事业终于有了起色,却被吕布生生给打断了。史料记载,刘备和麾下败兵一路奔逃,甚至因为缺粮又不肯劫掠百姓,到了吃死去战友遗骸的地步。这样的仇恨,可比丢了家眷失陷在吕布手里还要刻骨铭心。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也素以仁慈著称,但他绝对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史料记载的另一个故事可以佐证刘备身上的这种性格特质。在占据益州以后,益州士族中有个叫做张裕的,素有才名,但是他看不上刘备。张裕经常散布言论,说他夜观天象,汉朝不久就要灭亡了,刘备割据的益州,很快也就会失去。张裕的言行,可以说是季汉集团早期的“谯周”了。一向以宽厚闻名的刘备,立刻下令逮捕并处死张裕。诸葛亮爱才,前来劝阻。说实在的,益州初定,杀害贤士的确不妥,不利于刘备稳固统治。可是任凭诸葛亮如何劝说,刘备都不肯改变主意,抛下了一句话:芳兰生门,不得不除。张裕这样的贤士,美名就像兰花一样芳香,但是这株兰花如果长在门上,影响我出门了,那就对不住了,只能拔掉!可见,白门楼上曹操问都还没问,刘备就急着插话抢答,那真是因为恨死了吕布,生怕他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