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备的儿子刘禅不久便投降魏国,自此蜀汉灭亡。
他被魏军带往了魏国的洛阳,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念蜀国?他笑嘻嘻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由此,民间就有传言,认为是刘禅的无能才导致蜀国的灭亡,他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马岱曾经说过:“刘禅是在装傻!”
根据史料记载,在诸葛亮刚死不到1年,刘禅便接连诛杀了4位大臣,打破了以往“痴傻蠢笨”的刻板印象。
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接连诛杀4位大臣呢?别着急,往下看。
一、少主登基,武侯辅政。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身为嫡长子的刘禅即位,时年17岁。诸葛亮奉先主遗命,辅佐刘禅。
由于刘备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兴复汉室,所以刘禅在即位初期便一直支持诸葛亮六出祁山,兴复汉室。
虽然这个时候,蜀国的军政大权基本都在诸葛亮的手中,刘禅只是负责学习政务,但是他也从未有过半刻松懈。
他甚至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时候,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努力为诸葛亮解决粮草等后顾之忧,同时也让蜀中百姓得到相对安定的生活。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似以往的帝王一样,猜忌诸葛亮。相反,他非常信任自己的这位“相父”。
因为年幼,刘禅在他的父亲刘备去世时都没有痛哭流涕,然而当诸葛亮的死讯传回蜀中时,这个少年的帝王哭得撕心裂肺,更可见诸葛亮这位“相父”在刘禅心中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辅政大臣,而更多地则是成为了“父亲”这样的角色。
诸葛亮但有谏言,刘禅必定会听从他的安排。刘禅认真细读《出师表》并根据卧龙先生的建议重用费祎等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从信任的角度来说,刘禅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之间的坦诚度,并不亚于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坦诚和信任。
可能在诸葛先生的心中,刘禅的年纪尚小,于朝堂事务而言,他还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所以呕心沥血写下《出师表》交予刘禅。
他也在自己临死之前,着人给刘禅留下遗言,让他务必杀一人,以安朝局。
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二、魏延反叛,株连三族。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中去世,在临死之前,他便对刘禅留下遗言,说:“魏延此人如有反叛谋逆之心,君必诛之!”
魏延此人是蜀汉的名将,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前锋。
有一天,魏延梦到自己的头上长麟角,于是他就请了赵直来解梦。赵直说:“头上长角,这是一个好兆头。”
魏延听后十分高兴,“多谢先生指点。”
但是赵直后来对蒋琬说:“魏延头上长角,等于头上动刀,他不久将会叛逃。”蒋琬将这个预言告诉了诸葛亮、姜维众人。
正巧的是,当时诸葛亮已到弥留之际,为了让蜀军安全撤回蜀中,他和姜维、蒋琬、费祎、杨仪等人部署其身后撤军的事宜。
商量下来的结果就是让姜维打头阵带路回家,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立即诛杀。
赵直的预言当真没错,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不同意自己断后,他带领军队赶在杨仪大军之前,将所走过的路全都烧尽,让杨仪无法顺利撤军。
杨仪将此事上表刘禅,说魏延是叛军,而魏延也说杨仪是叛军。刘禅无法辨别二人话中的真假,在得到丞相的临终遗言以后,刘禅便去查明事情真相,原来确实是魏延有抗命叛逆的心。
于是,刘禅听从了诸葛亮的遗言,命杨仪、马岱等人斩杀魏延,并诛其三族,以儆效尤。
三、杨、李、刘三人触怒君威,斩立决。若说上述的魏延之死,是刘禅听从诸葛亮的遗言将其斩杀。那么,对杨仪、李邈、刘琰等三人的诛杀,则是为了维护朝局稳定。
首先说一说杨仪,他替刘禅诛杀了魏延以后,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少主必会重用自己。
可谁曾想?刘禅居然重用蒋琬,而把他搁置一边。这让他心生怨恨,不仅怨怼蒋琬,还扬言要反蜀。
这样的言论被刘禅知晓后,为了稳定自己掌控的朝局,他果断把杨仪废黜流放至边郡,终生囚禁至死。
这是刘禅为了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所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也让其余人知道,刘禅并非是扶不起的阿斗。
其次,说一说李邈之死。他是安汉将军,也是诸葛亮麾下的一员猛将。
可这位猛将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诸葛亮刚死不久,他就恶语中伤丞相和诸葛家。
一直视诸葛亮为“相父”的刘禅又怎么能忍?于是他便果断出手,将其处死,以维护诸葛亮及其家人的尊严。
是的,诸葛丞相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世传颂的忠良之臣。
李邈如此侮辱忠良,这是在刘禅的心上扎刀,更是在朝廷众臣的心上割肉。如果刘禅不将他处死的话,不仅是将他刘家父子的脸面扔在地上,更重要的是寒了朝臣的心,不利于刘禅的统治。
最后,车骑将军刘琰,他是死于自己的蠢笨和无端的猜忌之中。因为他居然会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刘禅有染,甚至他还因为这件事对自己的妻子严刑拷打,惹得众人都知晓这桩见不得光的蠢事。
刘禅是谁?他是蜀汉的皇帝。皇权赋予他可以享受三宫六院的权力,但是却给他的私德加上了镣铐。
作为皇帝,他不允许自己的私德有亏,更不容许臣子妄言他私德有亏,所以为了维护自己和皇家的颜面,刘禅果断斩了刘琰。
作为这几件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马岱在这位少年天子身上看到了君威不可亵渎几个大字。
而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原来皇帝陛下在装傻,其实他什么都明白。朝局平衡、农业民生……他什么都明白。
四、结语纵观历史发现,刘禅并非是人们口中扶不起的阿斗。相反,他懂得权衡利弊,亲近忠臣,努力发展农业。如果不是后世的谣言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乐不思蜀”的昏君,那么他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位仁君。
由此可见,谣言不可信也不可传。无论看待人或事,都应该了解全面后,再做评价。
精彩[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