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根据任务需要,航天服发展出了多种类型,助力航天员完成不同的任务。
1969年7月21日,地球上很多人都守候在电视机旁,在观看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电视直播——那就是阿波罗11号能否成功的顺利登月,要知道这是人类第一次踏入其他星球的表面。
随后伴随着阿姆斯特朗那一段“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语音传来,全世界都沸腾了!
在欣喜之余,所有的工程人员也都为他们的成就开心,因为阿姆斯特朗的成功,以及奥尔德林他们顺利的登月,这一切都表明了全新的航天服A7L通过了月球严苛环境的考验,所以阿波罗11号正是依靠着这样的技术在月球表面停留了四小时。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尤金.赛尔南,在1972年的时候也是身着A7L航天服,伴随着阿波罗17号,成功的完成了他个人的月球首秀。
后来,他在回忆录里面提到了自己穿着A7L当天的感受。他说,他就像是在驾驶一艘属于自己的小型太空船,围绕着月球进行漫游。
在这身航天服的帮助下,塞尔南打破了一个人类在月球上漫步的记录,他在月球上共走了多长时间呢?共走了22个小时!这就成为了迄今为止在月球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人。
2004年,我国决定将自行研制舱外航天服任务加入载人航天的计划中,这是一个令人振奋却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舱外服涉及到几十个学科专业,是衡量一个国家航天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舱外航天服务如此复杂?因为我们知道航天员出舱以后要直接面对真空的这个辐射、微流星等等一些恶劣的环境。
所以,我们看到的我国在神舟七号使用的舱外航天服,它最外层有一层保护层,可以有效的防护航天员不受微流星和空间辐射的影响,而且它里面还有一层屏蔽层,可以保证太阳每平米大约1300多瓦的这样一个热量不会进到航天服里面。而在没有太阳的阴影区域,航天服的热量也不会散到外面来。
左是中国舱外航天服,右是中国舱内航天服
那么舱外航天服的最里层和舱内航天服也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知道,在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时候,它身体产生的热量要远远大于舱内,所以单靠通风只能带走大约25%的热量,那么剩下的75%就要通过冷却液带走。
通过空气流动和冷却液带走热量,我们称之为通风液冷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舱外航天服的多层结构,它要比舱内航天服至少多两层以上,整体的结构要复杂得多。
2008年9月26日深夜,神舟七号飞船在轨飞行了第九圈。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进入轨道舱,开展舱外航天服组装和检测工作。他们的舱外航天服表现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