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入沙工程有多牛?斥资9亿将黄河水引入沙漠,内蒙古赚翻了!

春秋玉史 2024-10-09 17:46:45

文| Y

前言

“平地沙吞墙,鸭子能上房。春种夏翻地,没钱又没粮。”

从这句歌谣就能看出,沙漠地区的环境给当地人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为了将“沙害荒漠”变成“沙海绿洲”,我国可谓是下了不少功夫,但库布齐沙漠作为中国的第七大沙漠,绿化任务自然十分艰难。

原本只是想将黄河水引进沙漠,从而治沙造林,没想到这一举动竟还解决了另一大难题。

如今这个地方绿水青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那么他们是怎么将黄河水引进沙漠的呢?当地人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沙漠浑身都是“宝“

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腹地,库布其沙漠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占据了近435万亩的土地,几乎吞噬了达拉特旗三分之一的领土。

在这片黄沙下,当地人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农田年复一年地遭受沙尘的侵袭,十年耕种往往只有一年能有所收获。草场逐渐消失,牲畜难以为继。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许多人为了生计,只能背井离乡,选择去外面打拼。

而对于生活在沙漠腹地的牧民来说,每次出行去镇上赶集,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只能依靠步行或骑骆驼,往往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段旅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滚滚黄沙不断侵蚀着残存的农田和草场,一步步地吞噬着人们的家园。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一些村庄的人口流失严重,有的甚至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半数甚至更少的居民在坚守。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当地人也采取了一些绿化行动,但效果却微乎甚微。

虽然沙漠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便之处,但其实它浑身都是“宝”,还是无价之宝!例如沙漠底下的石油、天然气还有一些矿藏,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能源物质。而沙漠中随时都能感受到的狂风,还有炎热的太阳,更是无价之宝。

但如果想要开发利用这些能源,还是要先治理沙漠,为其披上绿衣!

“引凌入沙”浇出沙海绿洲

内蒙古杭锦旗地处黄河中游,是一片独特而又充满挑战的土地。黄河穿境而过,蜿蜒249公里,为这片干旱的土地带来了宝贵的水源。然而,在每年冬春之交,黄河都会经历长达四个月的结冰期。

当气温回升,冰层开始融化时,巨大的冰块随水流冲击河岸,形成所谓的“凌汛”。这种现象宛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常常给沿岸地区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

不仅如此,杭锦旗还面临着严重的沙漠化问题。著名的库布其沙漠占据了该地区超过一半的面积,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沙墙”。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曾经水草丰美的柴登湖逐渐萎缩,周围的草原不断被侵蚀,变成一片片黄沙。

那么面对水患与沙害这两大难题,该如何在治理凌汛的同时遏制沙漠扩张?

于是经过专家们勘察调研,他们觉得不妨“引凌入沙”,说不定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何为“引凌入沙”?其实就是每当黄河凌汛期,水位高的时候,将其引入库布齐沙漠的低洼地区,形成湿地,这样既可以降低黄河的防凌压力,又能够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

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毕竟沙漠和水是“水火不容”的,把水引入沙漠,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工程的实施却证明了“引凌入沙”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从2014年开始,“引凌入沙”工程正式启动。当地部门修建了总干渠和牧业分干渠,将黄河凌水引入库布齐沙漠。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他们还建了70多座淤地坝,用于拦截泥沙。

自从“引凌入沙”工程实施以来,杭锦旗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近8万吨,黄河凌汛的威胁也大大减轻。更令人惊喜的是,“引凌入沙”工程不仅治水,还治沙。

在沙漠的腹地,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波光粼粼的湖泊,它们就像散落在沙漠中的宝石,连接成一片30平方公里的水面,近百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也随之形成。水草丰茂,鱼虾成群,各种水鸟在湿地上空自由飞翔。

引黄入沙”变害为利

“引凌入沙”工程给库布齐沙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一些当地的牧民因为曾经草场退化,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引凌入沙”工程实施后,他们家的草场变成了水草丰美的湿地,于是便回到了家乡,靠着养牛、养鱼,一年收入超过20万。他们亲眼见证了“引凌入沙”工程带来的奇迹,也更加坚定了治理沙漠的信心。

“引凌入沙”工程的成功,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为其他地区的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不仅如此,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沙漠中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搞了个“光伏长城”的规划。你没听错,就是把光伏发电板像长城一样,建在沙漠里。这可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要把生态治理和能源开发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当然,光有光伏板还不够,还得想办法让沙漠重新披上绿装。于是,他们在光伏板下面种上了植被,“林光互补”的模式应运而生。这样一来,既能修复沙漠生态,又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推动沙漠生态产业化,简直就是一石三鸟!

而“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出现,更是让库布齐沙漠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重庆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一种特殊的土壤改性剂,将沙子“变”成了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这项技术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并且已经在库布齐沙漠落地生根。

2022年,重庆辰砂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杭锦旗建立了沙漠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他们在2500亩沙漠上进行了“沙漠土壤化”试验,成功种植了苜蓿、土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看着原本荒芜的沙漠变成了良田,人们不禁感慨,科技的力量真是太伟大了!

但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无数人的辛勤付出。

来自浙江的姜新宁,就是一个扎根库布齐沙漠,用行动书写绿色传奇的人物。他从2011年开始在库布齐沙漠种植梭梭,并摸索出了一套“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的生态经济模式,既改善了沙漠生态环境,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正所谓“沙止步、绿成荫、助发展、能致富”。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当地居民几十年如一日治沙的真实写照。事实也证明,他们做到了!库布其沙漠的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当然,他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不仅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他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库布其沙漠的蝶变不是偶然,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库布齐沙漠,早已不是当初沙石满天飞的样子,已经成为生机勃勃的景象,吸引了一大批人前往观赏!从“引凌入沙”到“沙漠土壤化”,从“人沙搏斗”到“人沙和谐”,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之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壮举!

信息来源

光明网:在库布其沙漠倾听“绿”的协奏曲

人民网:巴音温都尔“引黄入沙”变害为利

光明网:库布其沙漠:从漫漫沙海到“蓝色海洋”

中国正北方网:央媒聚焦内蒙古?光明日报】从“沙害荒漠”到“沙海绿洲”——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新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