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建房有问题吗?俗语:“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有何深意

喵哟师 2023-02-09 15:13:53

家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每当我们在外漂泊,每当逢年过节,心中总会想起故乡,想起自己的小家,老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话糙理不糙,谁都想念自己的家庭,这是内心深处温暖的地带,正因如此,古人也重视家的布置和建造,通常都会选一个风水宝地,这样有利于家族发展,能够财运亨通,家庭幸福,同时也可以营造好的生活环境。

可除此之外,人们也很重视房屋的结构和建造的规格,这其中也有很多讲究,并不是说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要考虑的问题也有很多,就比如俗语说:“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家的建房有这样的问题吗?

古人对房屋建造和结构的考量

封建社会时期,百姓居住的房屋大多都是木质结构房屋或者是土石的结构,唯有王公贵族和大户人家才建得起大规模的宫殿、宅院等等,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瓦房,经济条件不好的可能就是破旧的茅草屋,不管条件好与坏,在房屋建造以及整体的结构方面,古人还是很注重其中的一些讲究的。

例如房子尽量建在背山面水的地方,从古人的看法来说是风水好,山藏风,水利财,有山有水饿不着,客观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山可以抵挡寒风,抵御暴雨、暴风雪的自然灾害,同时那个提供一定的自然资源,如木材、野物、药材等等。

而临水就可以解决水源问题,要知道古代打一口井可是很费劲的,他们没有先进的挖掘设备,也没有什么好的技术条件,只能靠人工,而这一过程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可不是普通人家负担的起的,所以说能有一口井的通常都是大户人家,或者是一整个村子出钱,要是临近水源就没有了这样的担忧。

再就是房屋结构的一些注意事项,最常见的,也是我们熟知的便是房屋应该坐北朝南,这是中国房屋相对来说很普遍的结构和朝向。

这样规定可不是说为了好看,统一规整,而是有利于光照,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区域位于中温带,太阳东升西落,而坐北朝南可以实现全天有阳光照进,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法,个别地区会稍有调整,但是调整的方向不大,不会有过多的变动,这样来看,老祖宗留下来的很多东西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风水学:东高西低利气运

而除了朝向之外,房屋高低也有讲究,就像前面提到的:“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翻译过来就是房屋整体的高度要保持东高西低的水平,西侧的房屋不能超过东侧,否则会对家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轻则会导致家庭不和睦,经常发生矛盾,严重的会影响个人和家庭的气运,导致未来发展不好。

为何这么说?这其中可是有着很多的学问,而这些学问便来自古老的风水学说,在古人的解释中来看,房屋和古代神兽四宫相对应,因为坐北朝南,所以东西两方对应的就是西方白虎和东方青龙,而白虎五行属金,主凶煞,煞气重,青龙五行属木,主生机,代表吉祥。

二者相互对立却又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西方一侧高于东方那就意味着白虎要强于青龙,家庭之中会有很多的争吵和矛盾,同时煞气重也会影响家人的身体健康,若是东方高于西方,那青龙实力更强,则有助于家庭和谐,也可以减少很多的矛盾。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阴阳学说,正所谓“男左女右”,男属阳,女属阴,而对应的房屋左侧为阳,右侧为阴,虽然自古以来讲究阴阳和谐,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就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讲究阳气更多一点为好,要知道阴气重是属于阴宅,那是适合给死者安葬的地方,所以活人住的地方自然要阳气重一点,阴气少一点。

再就是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思想,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男子才是当家做主的人,若是阴大于阳,那家庭之中岂不是女子的势头压过男子,这反而不符合人们普遍的观念,所以为了保持男子的主导地位和家庭和睦,房屋还是阳气多一点为好。

有迷信色彩,亦有客观道理别看这些讲究很多都是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要是换个角度来看,结合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答案,首先就是从光照来说,正常情况下,人们住的的主房都是以东侧为主,西侧房屋为侧房,正因如此,肯定要考虑房间光照问题,尽量让东侧的房屋光照多一点,所以西侧房屋不能过高,尤其是屋檐不能盖过东侧。

其次就是从气候和温度的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雨雪,有的南方地区更是阴雨连绵,这种气候条件下就得考虑房屋的排水问题,要想不淤积雨雪,那一侧房屋就得偏低,这样就可以具备一定的坡度以便于排水,东高西低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避免“屋漏偏逢连夜雨”,还能有效降低湿气。

最后就是考虑风向的问题,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常年有盛行风向,考虑到季节轮转,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于是将东侧加高,这样夏季的时候可以迎着风向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地区局部高温度,冬季的时候强劲西北风先吹过西侧房屋,因为有一定的坡度,所以起到很好的缓存作用,也可以降低冷空气的侵害。

结语

总而言之,这句流传于民间的俗语并不只是封建迷信,它是古代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因为其中的道理他们无法解释,所以总以迷信色彩的说法呈现出来。

孰不知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很有借鉴价值,对我们而言,平日里也要正确看待老一辈人告诉我们的一些俗语,能传承至今肯定其存在的价值所在,当然,也要甄别对错,不能偏听偏信,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民俗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