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高铁拐河北站 通讯员 马鑫 摄
当列车飞驰在郑渝高铁平顶山西站至方城站之间,人们很难注意到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拐河北站。一秒钟擦肩而过,是普通旅客和拐河北站最近的距离。 位于方城县拐河镇的拐河北站,是一座五等高铁越行站,不办理客运,没有列车停靠。小站的院子不大,只有两三幢白墙灰瓦的房舍和一座铁塔。站在院中,抬头见山,低头就是股道和铁轨。“我们这个地方不好找,从方城站下高铁后还得沿着乡道开车一个多小时。”8月29日,站长崔亚伟笑着推开拐河北站紧闭的大门,迎接前来探访的采访者。
高铁,在拐河北站“拐了个弯”
初听“拐河北”站名,有人联想:难道高铁经过这里后,要往河北省拐弯?这当然是一句玩笑。拐河北站得名,因其地处方城县拐河镇以北。 现实中,高铁虽然不往河北省拐,但确实“拐了个弯”。 拐河北站斜对面的村子里,有一棵生长了千百年的黄楝树,属于省级保护古树。为了保护古树,高铁修建时更改了原设计方案,绕行而过。 “古树,是时光留声机。郑渝高铁暖心一拐,为李家村留下了祖祖辈辈的‘根’。”拐河镇中心学校教师刘文方在小镇生活30多年,高铁开通后,他感慨地写下《郑渝高铁上的乡愁》。 如今,千年古树依然繁茂,树冠高出铁路桥面数米,与拐河北站遥遥相望,见证着中国高铁的蓬勃发展。
不停车,没旅客,越行站有何用
铁路术语“越行”,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超车”。由于列车性质和服务功能不同,其运行速度和停车站次、时间各有不同。为了最大程度发挥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就需要在调度员统一指挥下,完成快车“超”慢车、站停车“让”直通车等操作,以确保铁路运输高效畅通。 只不过,列车要超车,必须在车站内进行。铁路车站几乎都能实现列车越行,但越行站的建站选址用意更明确,讲求“量身定制”。这也是越行站并不多见的原因。 拐河北站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唯一的高铁越行站。这个建在群山深处的五等小站,还有一个重要功能——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方城县以北,秦岭余脉绵延20多公里,风光秀美的国家4A级景区——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就坐落于此。奇峰险峻,是游客眼中的美景,却给铁路运输安全带来挑战。 郑渝高铁穿山越岭,从平顶山西站至方城站,不到20分钟时间密集经过4座隧道,总长度11.5公里,最长的七峰山隧道5.2公里。设在区间中部的越行站,就像公路上的应急车道,在关键时刻能起到重要作用。 虽是小站,拐河北站肩负的责任一点不小。 每天,从天未明时动检车准时“开路”,到夜深时最后一班列车离场,拐河北站默默守护着100余趟高铁列车安全地“擦肩而过”。
四个人,四代人
从刚开站时起,拐河北站就只有4名职工,而且非常巧合地一直是60后、70后、80后、90后四代人的组合。 站长崔亚伟,1965年出生,虽然是第二任的60后站长,却是隐藏的“元老”,早在联调联试时就曾驻守车站配合。他年轻时拿下过单位的技术比武第一名,也管理过300多人的大站,明年就要退休。 副站长张士贞,1970年出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开站元老”。以前在宝丰站的30年,从上水工到运输组织员,几乎经历过所有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干起来。他经常参加技术比武并获奖,最好的名次是集团公司第二。他笑说,当初满怀期待地从普速站到高铁站上班,没想到来的是荒山野岭,用了大半年时间才适应。 应急值守员任浩亮,1981年出生,职业生涯的前20年在嘉峰站和汝州站度过。和张士贞一样,任浩亮开站时就在,两个人也都爱钻研业务,经常帮带新来的年轻人。 应急值守员李伟,1992年出生,在邓州站干了9年行调车和车站值班员,去年10月才来。李伟是这里的第三任90后,前两任都通过竞聘考试走上了新岗位。他还记得来这儿的第一个晚上辗转难眠,就一个念头:想回家。现在,他的目标是跟着身边的榜样好好学业务,争取在单位举办的高铁人员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 4名职工实行换班制,轮流上岗,每天两人在站值守。应急值守员24小时在行车室盯控,管理人员负责处理事务性工作,兼顾准备一日三餐。 一站,两人,三餐,四季,是小站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些特殊“访客”
小站远离人烟,没有公共交通,职工上下班由通勤车接送。 但这里的“访客”却不少。副站长张士贞说,现在好多了,刚来的时候蛇、虫、鼠、蚁很多,有时候一关门,一指多长的蝎子、蜈蚣就躲在门后。特别到了晚上,小站的亮光吸引飞虫成群结队而来。 郑渝高铁开通近5年,一趟趟列车呼啸飞驰而过,小站职工们日夜坚守。每周二晚上,工务、电务、供电、通信、房建的作业人员,还利用凌晨“天窗”进行联合施工,保障区间设备设施正常。 有了人气,特殊的“造访者”渐渐变少。不过,车站仍然常备强效的蚊香、蛇药等。 铁道线绵延万里,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高铁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这些默默无闻的小站,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小站职工们的认真坚守,闪烁着责任的光芒。(通讯员 徐静)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浓浓的官方风
为国家,为人民,大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