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之白振国猜想(二)——华夏“首”都在哪里?

直播南阳 2024-05-28 11:50:28

2023年10月20日,《中华文明探源之白振国猜想(一)——“不见冢”里“见”什么》在河南报业集团顶端新闻这个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极为顶端的平台上一经发表,其阅读量、转载量、吸引力、影响力有多少多大虽未究知,但反馈过来的信息让我有点儿激动和感动。我能强烈强劲地听到读者对中华文明探源民间力量的呼唤和呐喊,能强烈强劲地感到读者对中国文化自信民间力量的期盼和信任。于是,我挤出时间回到老家南阳,沉浸和穿越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里,尽快写就这篇文章。

写这篇文章,需要先写到两个人。

郭沫若。

郭沫若到没到过南阳我没有考证。但郭沫若为南阳题写的“医圣祠”“武侯祠”“汉画馆”的牌匾至今仍高高悬挂在这几处圣地的大门上。他给科圣、木圣张衡写而书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的评价,也在张衡纪念馆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

这次回南阳采访,白振国拿出一本《中国史稿》。该书的主编是郭沫若。书中专门介绍了南阳黄山遗址的发掘成果。郭沫若写到“在河南南阳黄山,一千平方米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十间房屋。其中有一处屋群呈长方形,每边通长九十米。六间民房交错连在一起,有的独成一室,自开门户;并设置烧灶,有的两间互通而以隔墙分开,共设一个灶址。这里还有单独的长方型套间房屋。如一座房屋南北长六米多,东西宽四米多,大门在西南角,房屋中间有隔墙,辟为一大一小两间,隔墙一端设置门房,两间中部都有灶坑”。“怎么?郭沫若六十多年前就来过南阳黄山?”。在场的马俊才先生笑曰:“他没有来过,但他写黄山考古发现,如亲临其境般真切!‘大家’就是‘大家’啊!”

马俊才。

马俊才是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毕业的高材生。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与对外交流室主任、国家考古领队、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至目前,他获得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达到五项,数量之多并列全国第一。

2018年以来,他领军省市联合考古队伍,精心发掘的南阳黄山遗址,已获得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因此,2022年3月,马俊才被河南省考古学会评为中原考古人物,独领风骚。白振国告诉我,马俊才在业内被公认为“福将”、意思是说他多年来考古总是能够“扎锯就有末儿”“小洞儿掏出大螃蟹”。但白振国反复强调说,这“扎”和“掏”靠的是实力和功夫、眼光和知识、智慧和水平、使命和担当。

那么,郭沫若在《中国史稿》里介绍过的、马俊才正在焚膏继晷发掘的南阳黄山遗址到底是一座什么遗址呢?

白振国说她是“华夏‘首’都”!

这一猜想猛一看确实有点儿胆大!这一命题乍一想确实有点儿头大!于是,作者小心翼翼关注:白振国和他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团队成员发表过的《华夏“首”都考略》等系列考证文章;国家、省、市文物部门业已发布过的关于南阳黄山遗址考古成果;几年来多次的专家论证会的记录纪要;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对黄山遗址的反复报道;马俊才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考古公开课》以及其它相关展览及活动上的讲解;其他相关资料、材料……为慎重起见,此文发表公布前要经过马俊才先生和南阳黄山遗址博物院院长曹新洲先生斧正把关。既然写的是“白振国猜想”,为了便于架构和表述,作者将上述材料大拆大建,用白振国多年来实践和总结的文化大发现、文物大发掘、文明大弘扬的九重研判法来整合、组合“华夏‘首’都”的四梁八柱。

这个九重研判法即科学考古、历史文献、地名地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方言俚语、文字解读、认证认定。

一、科学考古

马俊才们2018年下半年开始对黄山遗址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2022年初即获得2021年度河南省唯一入选的中国十大考古殊荣。即使到今天,发掘面积尚不足探明未探明的遗址面积的百分甚至千分之一,地下还埋藏多少5000年前的文明瑰宝呢?止目前,白振国总结出十二个官方已公布或半公布或未公布的十二大中国考古之最。其依据大多数来源于“郑州博物馆2023-12-15 11:31发表于河南的《考古队长带你参观玉出中原——河南南阳黄山考古发现成果展》”一文。

(一)中国最复杂的遗址。黄山遗址处于中国关键的地理位置。大方面讲,她处于秦岭——淮河分界线上。中方面讲,她处于南阳盆地中间,四面八方均有交通孔道。如东南之随枣走廊,南面之汉水荆门川道,西面的象河关,西北的武关道,北面的三鸦路,东北的方城关,著名的夏路自古贯穿中国的南北方。小方面讲,她东临南阳的母亲河——白河(又名白水、淯水),北靠《山海经》中著名的神山——丰山,西南3公里处即是盛产中国四大美玉之一的独山。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她在“东西南北中”中居于“中”的位置,决定了她在历史上、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成为南北、东西交流融合之地。

距今5000年左右的炎黄时期,中原与关中仰韶文化代表的华夏集团、南方屈家岭文化代表的苗蛮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代表的东夷集团在此上演了“老三国”的故事和传奇。仅就黄山遗址本身而言,山顶距今4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地层厚达5米,每10厘米左右就有一个文化层。黄山不是山,但我们的祖先硬生生靠人力搬运黄土堆积而成了一座高丘。这座高丘叫黄山,还有什么名字吗?采访中,白振国嘿嘿一笑,说:“她是‘宛’里的一‘丘’,叫‘宛丘’,不错吧”?

(二)中国最早最大的制玉基地。发掘证实,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黄山就规模化生产以独山玉为主的玉器了。之后,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优。白振国曾自豪地告诉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南阳,只有南阳,集产玉、制玉、用玉、易玉、礼玉于一身,深厚的玉石文化、玉石崇拜、玉石信仰沉淀了上万年,天的信念、人的品格、技的完善、道的无缺,自古至今,东方文明之光在此照耀(见河南日报2019年8月2日9版《独山·独玉》)。如今,黄山考古发现的制玉基地、独玉产品、“大王”们手持的玉钺、黄山东西侧发现的水利工程、码头、交易市场,实证了南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集产玉、制玉、用玉、易玉、礼玉于一身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链条最齐、流程最细、要素最全、规格最高的世界“硅谷”“芯片中心”。

(三)中国保存最好的建筑群。黄山遗址已发掘出多座仰韶文化建筑群。建筑墙体最高达到0.8米。建筑内玉器、陶器琳琅满目。大多房间都有推拉门、滑道,各房间功能不同,操作台、置物台、储藏间、炉台、铺位、设施齐全,房间里居然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空调——地暖坑,让考古技师惊掉下巴。这是一座比古罗马庞贝古城要早3000年甚至5000年的古城!她的出现必震惊世界。

(四)中国规模最大的“古国粮仓”。目前已发现仰韶时期粮仓达30余处,其中一处50平方米里就分布了大小相近、形制雷同的6座粮仓。经植物考古研究分析,这些粮仓里装的粮食主要是粟和黍,少量为大米和根茎类食品。李斯《谏逐客令》曰:“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看着这座座粮仓,作者的思绪飘落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这么多粮仓粮食,告诉我们什么?勿庸置疑的是,它诉说着仰韶中期农耕文明的辉煌。规模宏大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既有北方的粮食作物,又有南方的粮食品种,这地该有多广?国该有多大?

(五)中国最集中的玉钺和玉钺持有者。黄山遗址考古至今,已发掘近200多座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墓葬中持独山玉钺的“大王”即达14位。最大的M216竟出土了4把精美的玉钺。大家知道,玉钺代表着军权、王权、神权、政权。这些“王”们,该是何等威武!高级大墓常有弓箭陪伴,个别大墓还陪葬有象牙柄木质权杖。象牙柄上刻画的“眼睛”,似乎在回眸着三星堆高大的铜人。这里最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大王”们的骨骼。此前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几乎没保留下来能够进行DNA检测的人骨,而黄山遗址屈家岭和仰韶文化人骨保存完整。经过科技检测,结果显示,有些“大王”来自黄河下游!那么,多年来屈家岭文化北上的考古说将面临挑战。白振国喜欢用一句歌颂南阳的话叫:“灵山秀水上苍赋赐,厚重人文祖先恩典。”想一想,炎黄始祖对南阳该有多么偏爱啊!

(六)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和码头。考古队在黄山遗址西岗地上,勘探发掘出长约500米、宽27米、深7.5米的人工运河。发掘的部分码头和运河,发现了由烧土、石块、残石质工具夯筑的护坡通道和完整的成排的独木舟泊位已经发掘出土。半月形码头明显有玉器等物品交易市场功能。望着这五千年前的“南水北调”,我们心中陡然升起无限的自豪感慨。专家分析,这个水运工程应北接蒲山、丰山,南抵独山,东连白河,人工河与自然河交通,既能水运,又能起到城壕作用。

(七)中国陪葬猪下颌骨最多的遗址。据有关专家考证,2018年前国内报道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猪下颌骨总数为3500多头。而黄山遗址虽然只发掘了一点点,但已发现仰韶时期和屈家岭时期墓葬里陪葬的猪下颌骨总数达2000多头,有的作坊在建设时还用整头猪奠基。单单M77里的“大王”,就有400多头猪陪葬。因此有报道文章分析说,“大王”们所陪葬的弓箭代表武力,玉钺代表权力,猪下颌骨代表财力。说明这些“大王”确实富可敌国。但白振国认为,仅从猪的数量来讲,当然可见当时养殖业的发达,说明5000年前南阳就有“牧原养猪厂”存在。但从更深层次来讲,这一现象说明,遗址对应的炎黄时期,这里就具备了大一统的政权。当“大王”驾崩,各部落纷纷带着猪头等物前来吊唁、祭祀,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賵赙制度。更为神圣的是,“古人以猪作为帝车北斗的象征,其本质实际就是以猪象征天帝”、“象征天帝的猪也就自然具有象征北斗的意义,从而形成古人以猪比附北斗的独特传统”。“雌雄二猪比喻阴阳的思想不仅完成了先民对家庭必是阴阳两性这一基本事实的表现,而且强调了阴阳相生的生命主题。”(冯时《文明以止》第六章“三”“以猪比附北斗的传统”)。十几年来,白振国团队在调查南阳岩石文(岩画)时发现许多巨石猪图腾和以猪命名的地名、村名,也从另一方面丰富印证了这一文化内涵。

(八)中国最早的女“神”。有点儿历史常识的人大多都对所谓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有所了解,这里不作表述。但黄山遗址发掘的结果似乎要颠覆我们某些方面的认知,以南阳为代表的玉石并用时代,可能已是男女平等时代,这里我讲两个故事,增添读这“无聊”类文章的趣味。2019年初甫一就任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局长的白振国,立即在第一时间到刚刚发掘不到半年的黄山遗址进行考察。他看到了那么多考古成果,尤其是看到M18墓葬中左手持弓箭,右手擎玉钺,脚下陪了18头猪的大人物,经综合研判,他大胆提出了“大王”和“华夏‘首’都”两个概念,他的团队战友袁祖雨、徐向阳、张建国、张长运、张银河、孙宝瑞、张岩、周鹏宇等人也先后开始研究黄山遗址的文化内涵。2019年4月4日《南阳晚报》08、09版发表了《华夏“首”都考略》第一篇考证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当然质疑声也此起彼伏。2020年初,疫情肆虐,但考古没停歇。白振国第N次来到考古工地,考古人员向他介绍在M18北偏东5米处,发掘了M10墓葬。经科技鉴定,墓主是女性,年纪约35岁,身高约1.55米,看到的现场让人惊诧和沉思!同时期的这位女老板陪葬有陶器、有纺轮,关键的关键是陪葬的猪下颌骨有50件之多。她为什么陪有陶器?她为会么陪有纺轮?她为什么陪有比“大王”还多的猪?她是谁?“她是5000年前帮助我们治疗‘冠状’病毒的女神——蘘神!”白振国的调侃引来阵阵笑声。

黄山,古曰蘘山。《明嘉靖南阳府志》明确记载曰:“蘘山,在县(南阳县)北二十五里。昔有居民被蛊毒,神女教会蘘荷。”《荆楚岁时记》载曰“仲冬盐藏蘘荷,用备冬储,以防蛊,毒愈因名。”黄山北侧即蒲公英原产地蒲山,白水周边至今适宜种植荷、蘘。这些既能做食材,又能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消咳平喘、活血化淤、排毒养颜的“仙草”,造福多少人!当马俊才先生看到这些资料、听到这些分析时,作为公共考古与对外交流室主任,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位老祖奶奶应该是与神农氏一起用“尝百草”的精神救黎民于水火的伟大祖先,享受如此哀荣理所应当。她可能是我们华夏民族药食康养的开山鼻祖。有神农和蘘神的保佑,疫情一定会被消灭。

第二个故事。2021年底,白振国陪同南阳著名学者张兼维带来的几位外地出版届朋友到黄山考察。当考古人员介绍M171墓主人是25岁“美女”时,一行人驻足观看。她脚下陪有猪下颌、右侧有一堆精巧极致的黑陶罐。长于手机摄影的张兼维按下了快门。稍倾,他大声说“大家看,这是啥?”手机照片里清晰地显示出“美女”头颅内外集聚或散落的百多个骨质“璜”。其弧型状如半璧。玉璜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山海经·海外西经》《淮南子》等许多古著中都有“夏后氏之璜”的记载。读者百度一下便能查到许多相关解读。几个人议论纷纷,不难想见,无论怎么讲,这位美女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她头戴皇冠,衣袂飘飘,拥有着尊崇无限的地位和权力。

(九)中国最早的艺术。黄山遗址出土了一块石头。上面画有兰草,画有两个纤夫拉纤的图画,经鉴定,画痕里至今仍残存朱砂。这应该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石刻绘画。而另几个“陶画”引起白振国更专心更持续的关注。遗址发掘出几块烧制的陶制物上,古人在烧制它们前,在上而点了穴,这些凹穴,与南阳岩石文(岩画)孪生兄弟般相像。2020年4月15日河南日报第13版刊发的《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中,白振国将南阳大地上众多的“岩石爻窝版”、黄山遗址出土的“泥陶爻窝版”、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爻窝版”进行了图文对照和分析。彩陶工艺、美玉工艺、泥版工艺、石刻工艺……,这些发现被专家们称为中国工艺美学的源头。岩画也好,石画也好,陶画也好,古人的智慧之光,量子纠缠般交织互动,一直照耀着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一路前行。

(十)中国最早的“织女”。黄山遗址M174中的墓主人身边陪葬有成束的编织骨针和玉璜。“神女”墓中有精美的纺轮。近年来,白振国团队在南阳发现大量的岩石文(岩画)——蚕图腾。“伏羲化蚕”的文献记载,南阳的古缯国夏代遗址、南阳的牛郎织女传说……诸多文化要素整合在一起,我们能够回首五千年看到,当时的纺织、针织业已有多么的成熟和发达。

(十一)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由于黄山遗址文化层叠加,挖到哪一层都有无数的宝贝,不忍心对它进行任何的破坏。但一眼史前五千年的马俊才先生还是选准了一处长8米,宽4.6米的地方。结果清理出了仰韶早期(距今约7000年)大型夯基房址(F73)。该房址由料礓石掺粘土夯打而成,发现大型柱坑3排4列10个,同时发现同期制石玉器相关遗物,确定此期存在宫殿式高等级建筑,并规模化生产玉器。

(十二)中国最早最大的棺材。M77墓主当是这一批“大王”中的强者。他个子大,持双钺,陪葬的猪达到476头。考古发现,他所用棺材是一根长4米,直径1.6米的原木所制。大树怎么砍伐?怎么运输?棺木怎么制作?这都是烧脑的大问题。

上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应该只是“部分”。采访中,马俊才先生自豪地讲,相信今后还会有惊喜不断。

二、历史文献

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实证了商的存在,二里头的发掘、古缯国的发掘实证了夏的存在,南阳黄山遗址的发掘实证了炎黄的存在。这些年的科学考古让大量的文物抖落满身灰尘,揭示展示着悠久的中华文明。他们笑着、说着、唱着、舞着,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拥护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新时代。黄山遗址目前对应着炎黄文化。伏羲文化业已展露头角。再往深处挖掘,贾湖乃至更早的文化将渐次打开。白振国特别告诉我,文化发现、考古发掘需要比较、对照、融通、综合,就像刑警破案一样,铁证、旁证、实证、虚证、测谎仪、朋友圈、爱好、习惯等等要素形成集合,又像中医治病一样,望、闻、问、切,道地药材、科学炮制、合理配伍等等环节形成闭环。那么,说南阳黄山遗址·南阳·南阳盆地是华夏“首”都,前文所述的科学考古的一系列成果,要在时间、节点、地点、人物、事件诸方面一一对应,要与当时的生产能力、生活状态、山川地势、气象物候一一照应,在此基础上选点、连线、铺面,才能剥茧抽丝,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研判。

把考古实锤与文献记载对应,谁主张谁举证,哪怕有张冠李戴、挂一漏万之嫌,抛砖引玉,至少不违猜想和研究的良苦初心。

下面,分别从历史文献中找出我们伟大的老祖宗炎帝、黄帝在农业、手工业、水利业、纺织业、建筑业、医药业、木业、商业、天文、艺术、礼仪、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伟大贡献的伟大记载。请读者瞪大眼睛,对照黄山遗址出土文物及南阳其它文化文物发现,比对、核查、研判。

(一)关于农业。黄山遗址出土大量的“古国粮仓”“玉石”“耒耜”,等等。

《白虎通义·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宣之,故谓之神农也。”

《古史考》:“黄帝始蒸骨为饭,烹谷为粥。”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古者民)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周语·鲁语上》:“昔列山氏之有天下也,其文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玉函山房辑佚书》:“神农……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二)关于手工业。黄山遗址出土大量的玉石工具、大量的陶器,等等。

《古今事物考》“神农作陶。”

《逸书》:“神农做瓦器”“作陶冶斤斧。”

(三)关于水利业。黄山遗址发掘的大运河、码头、蓄水池,等等。

《史记》:“黄帝作宝鼎三”“见万物,始穿井。”

(四)关于建筑业。黄山遗址发掘出大量的作坊式建筑、宫殿式建筑及水利建筑,等等。

《事物纪原》:“神农之教,有十城千仞,汤池百步,又城池之设,由炎帝始矣。”

《玉函山房辑佚书》:“神农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主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白虎通义》:“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以为公榭,宫室牖户。”

(五)关于纺织业。黄山遗址出土玉蚕、织针、纺轮,等等。

《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重衣裳而天下治。”

《通鉴外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民祀为先蚕。”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织而衣。”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妇织而衣。”

(六)关于医药业。黄山遗址的蘘神故事、神农尝百草故事、大量的药王庙,南阳是中医药圣地,等等。

《世本·作篇》:“神农和药济人。”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全民知所避就。”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广博物志》:“神农始究息脉,辨药味,制针灸,作巫方。”

(七)关于商业。黄山遗址发掘出的水运码头、交易市场,等等。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各得其所。”

《古今事物考》:“神农为市,交易而退。则商贾自炎帝始也。”

(八)关于木业。黄山遗址发掘出的“独木棺”“码头上大量的车辙”等等。

《周易·系辞下》:“皇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九)关于天文、艺术、文字、哲学。黄山遗址发掘出的“石画”“陶画”、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南阳发现的大量的远古天文台等等。

《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

《史记·五帝本记》:“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炼朱五弦。”

《新论》:“昔者神农氏继宓兮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路史》:“神农乐以政为政,乐与治为治,是故威厉而不试。”

(十)关于政治、军事、礼仪、信仰。黄山遗址发掘出的“明堂”、陪葬猪、陶画、弓箭、骨璜、权杖、城墙、环壕等等。

《黄帝内经·十六经》:黄帝“吾受命于天,定位天地,成名于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黄帝内经·经法》: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之绳,而明曲直者也。”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史纪·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帝王·本纪》:“神农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

《路史·后记》:“神农乃命司徒主卜,巫咸、巫阳之筮。 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定天下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遂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

上文,黄山遗址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已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如同贾湖遗址出土的几十支七孔骨笛,吹响了遏行云的劲歌,吹散了所谓对中国先秦时期“五音不全”的嘲笑,吹灭了中国“笛子西来说”“中国七声音阶外来说”的歪论。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祖先炎黄大帝,他们是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农学家、伟大的医学家、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商学家、伟大的建筑家、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您还怀疑吗?

三、地名地望

简言之,地名地望的意思是“地的名称和地的位置。”而名称与位置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哲理。南阳为什么叫南阳,南阳为什么简称宛,黄山为什么叫黄山,丰山为什么叫丰山,“不见冢”所在的村为什么叫龙窝,这里面都深藏着巨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前文已经简单介绍了黄山遗址大方面、中方面、小方面的地望特征,这里不再重复。南阳盆地自古自成地理单元,自成文化单元,自成历史单元,基于此,南阳的经济、气候、地质、山川、水利、生物、作物、矿产都有其独特的禀赋。全世界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或更多的悠久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断过流。写到这里,作者强烈建议读到本文并对本文有点儿兴趣的朋友,读一读白振国发表于2023年11月30日《南阳晚报》04版——05版的《中国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南阳回答》。

《回答》中,白振国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理直气壮地提出南阳盆地是中华文明没有断过流的标准答案和典型代表。他在文中浅显而令人信服地提出“人类从高山到中山到浅山到丘岭到高岗到平原到湿地到大海,从采摘到狩猎到渔业到农业到工业到商业到海洋业到航天业,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到冰台取火到发电到太阳能,其生存发展、淘汰过程,就是一个从‘濒亡处’向‘生存处’的选择过程,就是一个从‘不中’处向‘中用’处迁徙的过程,就是一个从酷热处到温暖处、从干燥处到湿润处、从危险处到平安处、从苦难处到幸福处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W”“M”状,当进入文明之后,就沉淀为“U”“Q”状,进而上升发达的文明,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总之,以黄山为典型的遗址,证明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以贾湖为典型的遗址,证明了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以郧县人、栾川人、南召猿人、淅川人为典型的遗址,明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这是铁的事实。”

是的,秦岭是中华祖脉、龙脉,八百里伏牛山东接桐柏山、大别山、淮河,成为中国南北分界线。南阳盆地独享黄河、长江、淮河之滋养,这一款“盆”这一只“宛”里该有多少富饶宝藏,读张衡《南都赋》“於显乐都,既丽且康”“固灵根于夏叶,终三代而始蕃”等句,该有多么自豪!

从名称上讲。黄土、黄河、黄种人、黄山好解释,土是黄的,水是黄的,皮肤是黄的,山是黄土堆起来的,于是,就叫黄土、黄河、黄种人、黄山。那黄帝呢?他因有土德而被尊称黄帝,土是五行之一,代表中央和黄色。《史记·五帝本纪》曰:“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南阳有大量祭祀炎帝的庙宇以及关于炎帝的地名、村名等。号称天下第一馆的社旗山陕会馆里有炎帝庙,黄山遗址所在蒲山镇有火星庙村,石桥镇有火神庙,石桥镇、城区淯阳桥北有三皇庙、三皇碑。黄山遗址北侧丰山东侧古有著名的清冷渊。清冷渊中藏有主宰天下丰歉的耕父神。张衡《南都赋》中“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即指这尊神的威力。

另外,南阳近邻湖北随州是炎帝故里,那里有大量的相同的岩石文(岩画)存在。

南阳这些难以一一枚举的地名地望特征,虽然没有唯一性,但集中起来,与黄山遗址考古成果联系起来,它们自然而然地、应该应当地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四、神话故事

所谓神话故事,是人们对远古伟大的人、伟大的事、伟大的现象,在没有文字记载或有文字记载但人们尚没有发现或有文字记载但业已被毁坏或有文字记载但人们破解不了的情况下,人民以创新创造、口口相传的方式逐步使之“神化”并不断完美、丰富的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有的具有世界性、有的具有全国性、有的具有民族性、有的具有区域性、有的具有普遍性、有的极具个性。

在南阳,南阳盆地有许多神话故事,它们具有上述某几个“性”或某一个“性”。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阳历史文化辞典》P1705-P1716详细介绍了南阳的神话故事。它们大致是“辟邪瑞兽九尾狐”“太阳神鸟三足乌”“出神入化楚凤凰”“盘古桐柏开天地”“长生女神西王母”“扶桑大帝东王公”“神圣娲皇化万物”“创世正神伏羲氏”“伏羲女娲天作合”“后羿射日救天下”“夸父逐日求永恒”“日出扶桑照大地”“招财进宝敬天禄”“嫦娥奔月会吴刚”“神童哪吒驰火轮”“玉兔抢药月亮山”等等十数个。这里不再一一引述。但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些神话故事的多数都与太阳神及相关的图腾崇拜有关。

《白虎通义·五行》载:“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黄山遗址发掘的“大王”及相关文物,实证了炎帝的存在。即便伏羲女娲时期的“宫殿式”建筑,也在默默地诉说着神话里的神一样神奇、神秘、神圣的故事。白振国团队十多年来踏遍南阳万水千山,寻求南阳(岩石文)的遗存、他们普查、研究、保护、出书写文章、召开研讨会……许多更悠远的神话,都活灵活现在南阳大地上。

笔峰回到黄山遗址周边,这似乎联系更为紧密。请读者听听这几个神话故事。

蘘神。黄山自古又叫蘘山。远古时,这里的人们发烧、感冒、浑身乏力时,就找神女治病,神女教导大家:去蒲山采摘些蒲公英,淯水边采摘些荷叶,路边采摘些蘘来,熬水喝。同时,她教会人民,初冬时节,将这几种植物用盐腌一腌,防备万一。广大百姓受益无穷,对她顶礼膜拜,敬其为蘘神。

玉神。郦道元《水经注·淯水》载:“淯水又南径预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以前,独山上建有一庙,庙里供奉着玉神。这玉神是玉膏化成,以柔和刚,教化百姓,保民平安。正是玉神保佑,夏后氏之璜、和氏璧、渎山大玉海都来自独山,造福一方百姓。

耕父神·雍和神。《山海经·中山十一经》:“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名曰雍和,神耕父处之,常游清冷之渊,有九钟焉,是知霜鸣”从本义上讲,耕父是丰收之神,雍和是和平之神。二神藏于丰山,是保佑这里丰收平安的。丰山与蒲山相连,其状如牛,因此老百姓称为牛山。伏牛山之畔的黄牛之乡南阳,自然对黄牛有深厚感情。2019年8月6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神话(二)》特种邮票1套6枚,其中“神农尝百草”就是牛头人身。张衡《南都赋》载:“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一句经典里,既写了农业之神,又写了水利之神,还写了独玉之神,这些神与丰山、黄山、独山、白水息息相通。

五、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民间传说的故事和故事的传说。与黄山遗址相对应的民间传说,应更深入地到民间去挖掘。

1、芈熊世家的传说。南阳属楚,楚之芈姓出自黄帝。这里曾以熊为图腾。

2、大禹治水淮源锁蛟。传说大禹三至桐柏山。现在桐柏县的大禹锁蛟处已成著名景点。这一传说2010年公布为市级非遗项目。

3、神农姜姓称炎帝。传说姜姓部落首领善于用火,故称炎帝。相传炎帝共有九代,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明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发明陶器炊具。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打败蚩尤。炎帝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后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4、轩辕黄帝儒圣祖。南阳传说黄帝诞辰为农历三月三,有“三月三·生轩辕”“三月三,上独山”,“登丰山,保平安”的民谚。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有土德之瑞,以姬为姓。南阳姬姓很多,各县市区都有姬庄、姬村等村名。南阳丰山有一著名成语“丰山之盟”,讲的就是黄帝与炎帝结盟的故事。

5、从南阳王府山走出去的南阳隆武皇帝、唐王号太虚山人的朱聿键为其外公撰写的《明故兵马张公汝山墓志铭》记载:“白河三里有吉地,龙伏凤起,玉带娥眉……法当绕其前,出王妃……其说验……夫古之贤妃如姙姒之盛,尚矣。”

姙姒是炎帝的母亲,史书多有记载。如唐代张守节著《史记正义》引述《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姙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碑之中还记载:“宛水自淯而注白河……病涉,公首倡购木为桥,亘一里,虽功不侔于黄炎……诚感波神……。”也就是说,雄才大略的隆武皇帝,将其外公与母亲的功德仪范与炎帝和姙姒的传说故事及黄山、白水的地名地望联系在一起了。

此外还有黄帝之妃嫘祖发明养蚕的传说。三头神离珠为黄帝看管琅玕果的传说、北方天帝颛顼的传说等等。

这些传说与地名地望、历史文献、考古成果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说明、证明着可以明说明证的事实。

六、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特产特色。它能反映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日常。南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文化特色,造就她独特的风土人情。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淮河文明在南阳盆地交汇;华夏集团、苗蛮集团、东夷集团在南阳盆地融容,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南阳盆地延续;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玉石共用时代在南阳盆地传承;伏牛山、大巴山、桐柏山在南阳盆地环绕,东南西北四方在南阳盆地中通,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在南阳盆地碰撞,亚热带气候与暖温带气候在南阳过渡;等等等等。南阳共性存在于个性,个性独立于共性是统一的、联系的,所以南阳人最喜欢说的话是“中中中”。因此,在南阳的风土人情中,体现出的特点是融容和合,是无数个“既有……又有……还有……更有……”的特点。

1、衣食住行方面。饮食风俗上,生食、熟食、蒸蒸煮煮、烧烧烤烤都成习惯,既吃面又吃米,还吃杂粮,更吃肉。服饰习俗上,麻、棉、丝都能穿戴,石、玉、贝、金、银都可做饰品;居住习俗上,土屋、木屋、山洞都能居住;出行习俗上,回归到100年前,南船北马西骆驼,四面八方通全国。丧葬方面,南阳各地的葬制葬礼特色纷呈,至今许多地方的庙会活动,仍然有献祭猪头的习俗。南召县南河店每年举办火神庙会。信仰方面,南阳对龙、凤、龟、蛇图腾信仰不仅在岩石文(岩画)方面有实物印证,在许多风俗习惯上均有体现。因为南阳这种融容会汇的特点,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概括为:“俗杂、好事、业多贾”。

七、方言俚语

南阳的地理地位、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决定南阳的特色和个性。司马迁总结:“俗杂、好事、业多贾”;二月河先生更是多次简要概括为“杂交”优势。南阳自炎帝、黄帝、蚩尤丰山结盟,到王子朝奉周典奔楚到秦迁不轨之民,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民族、人口大融合是不争事实。因此,南阳集中了南腔北调、南航北骑、南橘北枳、南来北往、南辕北辙、南征北伐、南词北诗和东张西望、东支西吾、东走西撞、东迁西徙、东奔西走、东挪西凑、东飘西荡等等许多文化因子。

体现在方言俚语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举几个例子。炎帝是太阳神,是火神,至今南阳和随州有大量岩石文(岩画)刻画的太阳图腾。南阳方言中人们最喜欢的是“火了”这样的简短明了的表达。太阳又叫“日头”,在南阳方言中,人们尊称“日头”为“老爷儿”。伏羲女娲原为兄妹,他们盟誓滚石为证,结为夫妻繁衍人类的美丽故事广为传诵。在南阳,年轻的夫妻回老家探亲,老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你兄妹俩回来啦”,让人听后有万年的温馨。文化的传播让许多方言变成了国语,但方言中浓浓的本土的味道,传递几千上万年的信息表达。

八、文字解读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为中国先秦时期的典籍。相传他们存在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时期,不管他们记录的是什么内容,也不管他们记录在泥板、麻布,还是陶器、龟甲上,还不管他们怎样保管,怎样传承,有一点儿是可以完全肯定的,他们都属于“王子朝奉周典以奔楚”事件中“周典”的内容。甲骨卜辞实证了甲骨文的博大精深,他们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之前的文字呢?文字的认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一系列的标准和考量,比如它们的象征性、规范性、结构性、重复性、一致性,还要有语境分析、用途分析、语言学分析以及历史和考古实据。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已为另一篇文章即《中华文明探源之白振国猜想(三)——南阳岩石文(岩画)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收集了大量资料。但我忍不住要急切告诉广大读者的是,黄山遗址出土的泥陶版多连爻窝艺术是不是《三坟》的内容?尤其令人动心的是,黄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球、石斧、石刀,经科技考古化验,至今这些玉、石器上面依然附着解玉砂,也就是说,南阳盆地数以万计的岩石文(岩画)找到了它们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法!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团队已初步认定,卧龙区谢庄乡田营村等地圆盘状岩石文(岩画)是新石器时代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昝”,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见《河南日报》2021年3月9日第3—14版)。这一与黄山遗址同时期的文化发现、研究和论证,其意义有多大,我们都需要拭目以待。那么,黄山遗址的相关文字解读,需要假以时日。

九、认证认定

中国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谓漫长。但真正的考古工作,才有百年的历程。想当年曹操、董卓的“官盗”,其“发丘”的初心只是“摸金”而已。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工作水平质的提升和飞跃,为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核动力。马俊才先生是一位善于、敢于用科技手段赋能传统考古的高手。黄山考古每有新发掘,他都在第一时间进行科技检测,并适时举办专家研讨会,让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给以认证认定。举例如下:

1、与河南大学古代玉器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对黄山遗址出土器物进行分析,确定黄山石、玉器除独山石和玉外,还有蛇纹石、透闪石、天河石、方解石、玛瑙等玉石;

2、与河南大学古代玉器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合作,确定磨石类工具上有磨用面、砂石浆成分,分析发现,砂石浆大部分为独山玉石和砂岩磨石粉的混合物,为玉石作坊性质的认定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3、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人骨DNA研究墓葬采样16份,已有初步成果。其中,M44个体虽然和黄河流域古代人群有显著关系,但是属于一个单独的支系,和其他黄河流域人群存在遗传差异,很可能预示着这是新的地方文化。

4、植物考古已发现大量粟和一些稻黍种子。采样的24件陶器大部分粘附淀粉颗粒,M77等曲腹杯上可能是酒类遗存。

5、与南京大学合作,仰韶木骨泥墙成份分析和考古现场确定,毁于失火形成烧土墙。

6、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小陶罐残留物分析采样,确定内装的是否化妆品的工作正在进行。

据马俊才先生讲,他最近正在积极筹划与更多的、更前沿的权威科研机构开展更广泛的、更精细的合作,让先进科技赋能黄山遗址的考古发掘。

同时,在短短几年的考古过程中,马俊才先生及时地召开多场专家研讨会,让各路专家见仁见智进行研讨并形成会议记录、纪要。笔者认真阅读分析了这些记录纪要,专家们对黄山遗址的认识越来越深,评价越来越高,定位越来越准。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中国考古界、中国先秦史学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界的顶尖权威专家到南阳后的题词和顶尖权威部门的文件认证认定。

2019年3月18日,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莅宛考察黄山遗址发掘工作后,题词:“中华瑰宝 千年一遇”。十几天后的4月2日,著名考古学家、学部委员、中国考古理事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首席科学家王巍先生考察黄山遗址并欣然题词:“文明在宛”。这里还有个小故事。王巍先生看到黄山遗址考古的累累硕果,本拟题词:“中华文明在南阳”,但有随行的朋友小声提醒他“您是权威,这样题,容易引发争议。”从“谏”如流的王先生于是改题为“文明在宛”。一个多月后的5月25日至5月26日,著名历史学家、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先生组织国内著名(知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岩画专家在南阳召开“中华文明探源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会议以中国先秦史学会会议纪要形式确认——“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当时也有个小插曲。有专家为慎重起见,建议将“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的结论后面加个“之一”或者“重要地”。但被否定,因为这个结论“是南阳地下地上文物所证实了的。”宋镇豪先生题词了“中国南阳,中华文明核心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长孙小淳先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他多次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南阳,对南阳的厚重历史进行考古、发现、研究、认证,于是才有了2021年1月24日人文学院致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并白振国局长的《关于加强对南阳谢庄等地“天文岩书岩画”等重要天文遗迹现场保护及开展相关研究的函》。上述种种认证认定,上述重要综合研判,上述累累发掘成果,说明了什么?

结语

为写这篇文章,不知不觉间已采访、考察、阅读半年多了。踩踏着白振国大胆猜想的步履,丈量着白振国小心求证的足迹,穿越着五千多年的时空,推演着中国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跌宕起伏,实在是个有滋有味的事情。但说实在话,写这类文章很难很难。这既不是写小说、散文、诗歌,也不是说相声、演小品、玩魔术,还不是写论文、搞科研、出专著。所以,我理解赞同感同身受白振国的初心“我愿意抛出去块块秦砖、片片汉瓦,但愿引出来幢幢琼楼栋栋玉宇”。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都是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开展的软实力工程,为这样的伟大事业增砖添瓦,匹夫有责。白振国自信地如是说。

黄山遗址考古证明,炎帝时期已进入高度文明大统一的王国时代,黄山遗址及其周边,是炎帝之都、炎帝之陵;是华夏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核心、中心、重心。今日之中国自炎帝始,血脉里、基因里、文化里持续地、强劲地大融合,大锻炼、大提升,中华民族万岁,万万岁!白振国坚定地如是说。

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向着红日,踏着黄土,如黄山遗址集中彰显和展示出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优秀特性、特征、特质,像长江、黄河一样奔流向前,永续不断。实现伟大的复兴,正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梦想。这个梦想正在实现,一定会实现!白振国豪迈地如是说。

注:“白振国猜想”由中国著名发明家、当代“毕昇”、改革先锋王永民先生概念命名并题写。

(作者:赵大河)

赵大河简介

赵大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居北京。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花城》《山花》《美文》等刊。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及收入年选和其他选本。出版有《隐蔽手记》《北风呼啸的下午》《我的野兽我的国》《侏儒与国王》《燃烧的城堡》等多部。话剧作品有“开心麻花”系列《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等多部。影视作品有《四妹子》《湖光山色》等多部。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杜甫文学奖、曹禺杯戏剧奖、《中国作家》短篇小说奖、河南省优秀文艺成果奖、《莽原》文学奖、金盾文学奖等。2021年入选中原文化名家。

来源:顶端新闻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