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汤《金匮要略》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金匮水气:23)越婢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功效配伍】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方中麻黄与生姜宣散肌表水气;麻黄配石膏,且石膏量重于麻黄,取其辛凉透表,外散水气,清解肺胃郁热;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若水气过盛者,加白术以利水;若汗出卫阳伤而恶风者,加少量炮附子温经止汗。吴崑《医方考》云:“名曰越婢者,越,以发越为义。婢,卑也。是方能发越至卑之气,故以越婢名之。”上五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后入诸药同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越婢汤治风水,夹肺胃热证。症见恶风,一身悉肿,续自汗出,无大热,口渴。本证为风邪袭表,表气不宣,水气滞留肌表,肺胃之气郁久化热。此风水来势急剧,风激水溢,故恶风,一身悉肿;因风性疏散,加之风邪化热,热邪鼓荡,故续自汗出,脉浮;肌表邪热随汗外解,故表无大热,但肺胃内郁之热仍在;热邪消灼阴津,故口渴。治用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肺胃郁热。
越婢汤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风水身肿、恶风、发热,汗出、脉浮、不渴,此为寒水郁于肌表,张仲景本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方以大剂麻黄加生姜发散寒水邪气,辛温开腠、发汗散寒、宣散水湿,以石膏佐制麻黄辛温发汗之性,使发汗而不致过汗。姜、枣、草调和营卫,又可健中益气。凡用汗法,必预为汗源计,何况峻汗,是以有甘草、大枣,调理中焦,资助汗源,大枣15枚也属大量。
麻黄与石膏:张仲景明言“续自汗出”,本方麻黄用至6两,与大青龙汤用量相同,是仲景经方应用麻黄的最大剂量,大剂应用麻黄在本方是否意在发汗?已经“续自汗出”,缘何再用大剂麻黄发汗,令人费解。越婢者,一阴一阳,阳者麻黄,阴者石膏。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利水,欲宣发莫过麻黄,又恐麻黄过汗,故以石膏半斤重于麻黄,来佐制麻黄。所以,张仲景应用麻黄非发汗为功,意在宣通肌腠,发越水气。石膏的作用,在于佐制麻黄辛温发散之性。“无大热”,有热用石膏,无热也要用石膏,只不过要斟酌用量,若果有郁热,不仅要应用石膏,还要加量增味。关于石膏的佐制作用,《伤寒论条辨》喻嘉言谓:“石膏之辛凉,以兼解其寒,其柔缓之性,比之女婢。”“比之女婢”就是石膏的佐制作用。赵以德对本方配伍从阴阳角度有所认识,对本方作注曰:“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热以和阴阳,用其性善走以发越脾气。”
渴与不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4条“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以口渴与否表示体内津液状况,作为是否发汗的重要指征,口渴不可发汗,不渴则可以用发汗法治疗。以“不渴”这样一个阴性症状,来否定某病症的存在,确定可用某法(药)。因此,越婢汤证中的不渴不仅是一个症状,不能认为是“口渴”之讹,应该辨证理解。笔者认为本方证轻则不渴,若郁热过久,或者素体有热,亦可见口渴。大青龙汤有“不汗出而烦躁”,本方证是否有烦躁症状?这与渴与不渴同理,或无或有,热盛也可以有烦躁。
无大热:(1)寒郁不甚。(2)虽恶风但发热不甚,病属湿邪郁于肌表,寒邪次之,故无大热。(3)表示非阳明病。此也再次证明石膏最主要的作用是佐制麻黄。
后世有人认为,越婢汤是解表清里、表里双解之方。其主药麻黄,宣散表郁,石膏主清里热,从而起到宣散表郁,兼清里热的作用。这样解析越婢汤显然忽视了麻黄、石膏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佐制关系,至少这样解析是不全面的。但这种解表清里的组方思想,的确开启了临证组方用药的一道法门。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