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潇湘融媒讯(记者 熊英)近日,《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公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提出: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考核中,“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此举对于容错机制的探索,引发VC/PE界的广泛关注。
多地发文,探索国资“容错”机制
《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
第四十条 省人民政府科技、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期和退出期设置不同考核指标,综合评价基金整体运营效果,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第四十一条 省和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推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
事实上,广东并非个例。国资潇湘关注到,今年5月,北京东城区发布《东城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相关部门及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符合按照实际情况履行投资决策程序、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其他组织谋取不当利益等六种情形的,可依法依规依纪免予责任追究。也就是说,只要按规合理运营,引导基金将合理容忍正常的投资风险,不将正常投资风险作为追责依据。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被称为“创投17条”)亦明确,“优化政府出资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健全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国资创业投资管理体制和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
刚刚过去的7月底,成都高新区发布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运营体系,也对各类投资基金明确了亏损容忍的尺度,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亏率从80%到30%进行设置,市场化基金的容亏率设置为20%,引发业内轰动。
可见,在国有资本考核上,已有一部分省市先行探索,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级市场,全面进入国资时代
众所周知,创业投资具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典型特征,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实近年来,一级市场已全面进入国资时代。
“过去5年获得投资的企业中,每3家就有1家被国资机构直投;每融资100元,就有25元直接出自国资之手。”投中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3年国资平台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国资主体数量为23014家。其中,5981家国资GP,16205家国资LP。
从投资结果来看,全国国资机构在过去5年间直投金额高达1.59万亿元,直投了约1.29万家企业。如果算上间接投资,国资机构共投资了约2万家企业(已去重)。这些企业98%以上依然存续。
对企业而言,国资平台的大力投资,让初创企业降低了对银行债权融资的过度依赖,体现了国家一直倡导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战略目标。
对产业而言,国资平台推动了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卡脖子”领域为相关公司提供了发展动力,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对区域经济而言,地方国资平台与产业招商联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聚集起到关键作用。
为“耐心资本”松绑,释放创新活力
监管层多次提出,要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国内创业投资最主流的出资主体,国有资金在发展耐心资本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但国资在投资中,也一直受“容错”之困。保值增值,不可以亏损,是横在很多国资创投机构之上的考核红线,也是矛盾所在。除投前严密审查外,国资投资过程中通常还有一套系统的追责体系,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某些时候国资创投在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上,相比市场化机构,也居于下风。
创业过程中遭遇失败,是各行各业都难以避免的问题。风险投资,风险与生俱来,更何况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起步的企业。敢于承担风险,才有可能获得投资收益。
建立容错机制,“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国资创投及其基金管理人、市场化投资机构无疑是极大的“松绑”。
对国资创投机构而言,在合规基础上,能够以更市场化的心态去投资,提升决策机制和决策效率。
对被投企业而言,减轻了拿国有资本的心理负担,更敢于尝试,放手拼搏,有利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投生态圈,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
因此,市场也普遍认为,国资创投探索容错机制是在为“耐心资本”松绑,有助于促进国资真正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耐心资本,真正发挥国资创投的主力军作用,也意味着我国对国有资本的管理将越来越完善规范。
其势已成,当前,各地国资创投探索容错机制的大幕开启,下一步细则如何落地,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