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究竟有多强?灭亡之前,还能灭掉2个强国

聊聊历史 2024-04-12 07:36:30

中华五千年,东晋是独一档存在,比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要特殊。一般而言,王朝到了末期,国力下滑,危机重重,气数已尽。但是,东晋到了末期,国力却蒸蒸日上,达到历史顶峰,着实罕见。

汉朝末期,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三国鼎立。宋朝末期,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无法应对游牧骑兵南下,亡国不可避免。元朝、明朝末期,农民起义纵横驰骋,财政系统崩溃,亡国随之而来。

清朝末期,即便有洋务运动加持,也陷入内忧外患。皇帝两次逃走,京师两次被夷狄蹂躏。晚清,成了虚弱的代名词,是一种屈辱的历史。

东晋非常特殊,从建国到亡国,都是独一档存在。317年,东晋建立,疆域不过荆州、江州、扬州、岭南而已。其余“侨置郡县”,以及“内迁郡县”,领地范围太小,连州治都在其他南方州里面。

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又废杀晋安帝、晋恭帝。但是,东晋灭亡之前,还能灭了北方强国后秦、南燕,横扫游牧骑兵。如果连同“成汉”,以及“谯蜀”,东晋一共灭掉4个割据政权。

东晋灭亡之际(以关中之乱前为节点),疆域达到魏晋南朝的极盛,关中、洛阳、山东、河南、两淮、川蜀、荆襄、江南、岭南都是东晋的版图。可以说,除了北魏占据河北、河东,以及赫连勃勃在陕北外,东晋几乎拿下全国土地。

亡国之前,国力达到顶峰,疆域达到极盛,东晋的历史很特殊。可以说,东晋非常强大,远不是南宋、南明可比。即便东晋内乱频繁,但对北方作战,只要指挥得当,还是能所向披靡。

那么,东晋为何如此强大,又在顶峰状态走向灭亡呢?答案是,东晋特殊的政治格局,注定东晋在极盛时走向灭亡,东晋弱小反而可以存活。

第一,东晋4股力量,彼此相互制衡,维持朝政运转。

东晋建国,不是司马睿打江山,而是各派力量协商建立江山。都知道,东晋立足江南的基础,是东海王司马越、琅琊王氏王衍的布局,“狡兔三窟”之一。

311年 ,司马越北伐途中病逝,王衍无能,导致10万大军覆没。朝廷主要公卿文武,以及司马家诸侯王,都在宁平被石勒一锅端。317年,刘曜率匈奴骑兵攻克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司马睿,宗室远支,是司马越的江南的一枚棋子。“永嘉之乱”,司马皇室几乎都死于北方,只有远支“五马渡江”。如此,司马睿的根基非常弱,能力、威望都不足。

开国皇帝,没能力,威望又低,东晋从何而来呢?是4股势力相互妥协,以应对内忧外患的时局,维持朝政运转,却也相互博弈。

这4股力量,可以分为司马皇室、北方士族、江南士族、流民帅。其中,司马皇室是一面旗帜,虽说没有实际权力,还要看门阀脸色办事,但暂时还不能倒下。

北方士族,以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为代表,是落难的士族。按理说,江南士族应该排挤他们,作为“丧家之犬”而已,但情况没那么简单。

流民的存在,让北方士族有了筹码。北方士族掌握朝政,条件是不侵犯江南士族的经济利益,不霸占他们的庄园,不去开发他们的土地。再则,北方士族阻止流民帅过江,这是江南士族最担心的事情。

流民过江,江南士族的利益就没有保证。如此,想要保住产业,江南士族必须接纳北方士族,否则郗鉴、祖逖、祖约、苏峻、郭默一旦渡江南下,这些大户人家可就要倒霉了。

皇室、南北士族、流民帅,彼此可以相互制衡,谁都没有明显优势。流民没有强大的核心,还不能渡江,但战斗力强悍,是抵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的关键,士族们不得不适当妥协,并拉拢他们。

第二,相互博弈之后,寒门胜利,依靠流民军队横扫天下。

三角形结构,是最稳定的存在,但总是会有人想打破平衡,一家独大。东晋也是如此,皇室、士族、流民帅,在相互博弈中,慢慢走向新的集权。因为,只有强有力的政权,才能整合资源,进而统一天下。

皇室,率先发起挑战,试图终结“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把门阀政治拉回到皇权政治中。但是,皇室的努力没有效果,反而导致皇权进一步衰落,门阀依然控制朝政。

为了强化皇权,司马睿过河拆桥,重用戴渊、刘隗、刁协等亲信,让他们掌握中枢权力,以及坐镇地方,打击琅琊王氏。此外,释放奴婢,让佃客当兵,组建直属皇室的武装,动了门阀的奶酪。

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旗帜,要求诛杀戴渊、刘隗、刁协,率兵杀向京师建康。此时,门阀同情并支持王敦,司马睿战败,郁郁而终。

324年,王敦第二次叛乱,晋明帝司马绍依靠郗鉴、苏峻的流民军队作战,王敦又中途病逝,平定了叛乱。但是,司马绍重用流民,也惹恼了门阀,不久之后暴毙,正当壮年。

两次王敦之乱,让皇室权威进一步下滑,而流民帅缺乏凝聚力,故而门阀掌握了大权。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掌权,皇帝就是摆设。

门阀之间,也是相互博弈。其中,江南门阀顾、陆、朱、张低调,只希望保住自己一亩三分地,不想插手政务。义兴周氏、吴兴沈氏是武力强总,喜欢出头,在皇室、门阀之间充当打手。

王敦之乱,周氏支持司马家,被王敦派沈充去灭族。吴兴沈氏,也在王敦之乱中被踢出局,一度脱离门阀,虽说保住了宗族(王导、王彪之布局)。

北方门阀博弈,几乎是两败俱伤。琅琊王氏,对朝政影响力减弱,颍川庾氏几乎被桓温消灭;桓温想称帝,又被谢安、王坦之“拖死”。谢安格局大,在淝水之战后,主动退出,让孝武帝司马曜掌权。

谁知,司马曜也不是帝王的料,跟司马道子内斗不说,还言语刺激妃子,死于后宫,也没人追责。司马曜死后,安帝比惠帝更无知,朝政一团糟,又让桓玄有了崛起的机会。

后来,桓玄篡夺东晋,建立“桓楚”。但是,流民组建而来的“北府军”已经十分强大,在谢安、谢玄、刘牢之、刘裕的经营下,足以决定时局的发展。

404年,刘裕在京起兵,组建“勤王”军团。此时,刘裕才有7人,但迅速召集北府兵,得到了数百人,加上沿途群众参加,兵力两千多。就这点人,刘裕硬是拿下桓玄,诛灭桓氏。

刘裕出身寒门,依靠“北府兵”崛起,最终横扫群雄,基本完成统一。门阀士族在刘裕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虽说还有影响力,但比东晋时代差远了。南朝,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

第三,北方混乱,让东晋有了发展壮大的环境。

东晋内斗,皇室、门阀、流民帅相互博弈,都是希望自己掌权,进而整合各方力量,恢复中原。也就是说,他们相互斗争,不是为了“斗而斗”,而是有着远大的目标,尤其是流民帅,这注定了东晋会朝着强盛方向发展。

桓温、谢安、刘裕都是精心治理国家,还推向“土断”,想办法把人口、财税转移到国家手中,削弱门阀力量。再则,桓温、刘裕都一度脱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轨道,任用贤能,英雄不问出处。

从317年建国,到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东晋不是在内斗,就是在内斗的路上。103年,东晋过得并不平稳,但运气却很好。此时,若非北方一样陷入混战,东晋也没有时间整合资源,快速灭亡。

317年,司马睿还忙于平定内乱,差点丢了荆州。此时,匈奴“汉赵”基本统一北方,但刘聪、刘粲父子的倒行逆施,激起了“靳准之乱”,不但平阳匈奴刘氏被团灭,北方还再次陷入混战。

两次王敦之乱,以及后来的苏峻之乱,东晋陷入内战。但是,北方石勒、刘曜相互搏杀,没时间理会江南,故而东晋可以从容平叛,并进行战后重建。

桓温专权,觊觎皇权,东晋再次到了权力洗牌的边缘。此时,前燕、前秦相互攻杀,慕容垂出逃,苻坚忙于统一,也没空去攻打东晋。

孙恩、卢循之乱,以及桓玄之乱,江南遍地狼烟。此时,北方情况更糟糕,淝水之战后,前秦分崩离析,后秦、后燕、北魏、赫连夏相互厮杀,打得不亦乐乎。

可以说,东晋十六国时代,北方、南方都在打区域赛,看谁先整合资源,然后在全国大赛中获胜。东晋,无疑抢先一步完成整合,刘裕崛起,并消灭了后秦、南燕。

刘裕掌权,东晋达到极盛,但司马皇室也衰落到谷底。如此,刘裕拿下关中,消灭姚秦之后,就进入了改朝换代阶段。

东晋强大,灭亡之前,还能消灭鲜卑慕容的南燕,以及姚秦,并压着拓跋鲜卑的北魏吊打。至于赫连勃勃的“胡夏”,压根就不敢招惹刘裕,如果不是沈田子跟王镇恶闹矛盾,关中系、北府系内斗,赫连夏也没机会。

0 阅读:25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