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计较,多铭记:让人际关系更美好

青山共风雨 2024-07-07 10:27:48

荀子曾言:“人之生不能无群。”确实,在这广袤世界中,无人能成为孤绝之岛,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关联。彼此相处,有欢笑,亦有摩擦;有温暖,亦有哀愁。与人交往,实乃一门学问,亦是我们终生必修之课题。在这课题中,亲近与疏离皆非无缘无故,一切皆有迹可循。与人交往时,若能做到如下三点,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自会悄然离去。

尊重差异,理解不同

每个人的三观皆蕴含其独特经历,正是这不同的三观,指引着每个人作出不同的抉择,过上别样的生活,成就独特的精彩人生。古语有云:“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坚守自己的三观,乃难得之勇气;兼容他人的三观,则为做人之修养。

北宋年间,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官,二人虽是政见不合的政敌,却也是一见如故的好友。王安石偏重功利实用,竭力推行新法;司马光个性纯儒,主张依循旧法治理国家,一者激进,一者保守,可谓水火不容。两大党派的首次交锋,便以保守派的落败告终。王安石深得皇帝信任,正当春风得意之时,司马光却以辞官还乡表明心志,人生陷入低谷。然而,当皇帝向王安石询问司马光的为人时,王安石坦然承认其人品与才华,并对其大加赞赏。后来,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遭到弹劾罢免,皇帝再度起用司马光担任宰相。此时,司马光并未趁机铲除异己,反而在皇帝对王安石别有用心产生怀疑之际,向皇帝进言,称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

朝堂之上,尽管王安石与司马光针锋相对,但他们从未心怀怨恨、落井下石。连皇帝得知后,都不禁感叹:“卿等皆君子也。”

他们虽三观不同,但都能相互尊重、和而不同,以各自的理念报效国家,彼此越发惺惺相惜。

莫言曾说:“酒肉朋友是一杯浓酒,

酩酊之后是一场虚有;知心朋友是一杯清茶,细品之后清香弥久。”

真正值得的人际交往,并非只是表面的迎合,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坚持,不必强迫彼此接受,让自己感到舒适自在就好。因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春天里的姹紫嫣红固然美丽,但秋天里的枯枝冷月也别有一番风味。

尊重他人的三观,包容别人的不同,当你拥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就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多彩之美。

进退有度,方寸在心

1934 年,作家萧红和萧军在上海避难时,曾得到鲁迅先生的关照。鲁迅不仅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还大力推荐他们的文章,帮助他们在上海站稳脚跟。

那时,鲁迅正病重,需要妻子许广平悉心照料。可萧红却常常到鲁迅家向许广平倾诉对生活的不满和哀怨,一待就是半天。

许广平感到很头疼,她既要照顾鲁迅,又要花时间陪伴萧红,实在分身乏术。

鲁迅逝世后,萧红在怀念先生的文章中对许广平赞不绝口;而在许广平的文章里,萧红的频繁拜访却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萧红离开上海后,许广平如释重负,感慨道:“她终于走了。”正如曾国藩所言:“与人相交,宜疏不宜密。”关系再亲密,过度打扰也会让人厌烦,过于亲近反而容易产生隔阂。与人相处,最重要也最难得的,是拥有一颗有边界感的心。巴金的好友刘白羽,曾经历过一段艰难时光。当时,他的孩子因心脏病危在旦夕,而他自己也生病住院。为了给孩子求得一线生机,刘白羽夫妇带着儿子来到上海治病。在住院期间,巴金夫妇多次前来探望,但他们从未主动提及孩子的病情。刘白羽对巴金的“不过问”十分感激,因为心力交瘁的他实在不想再被勾起痛苦的回忆。周国平先生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过度的热情,对他人是一种负担,对自己也是一种消耗。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相处,不是亲密无间的距离,而是恰到好处的关怀。守住彼此的边界,把自己当外人,把别人当别人。懂得分寸,用心去感受他人的感受;知道进退,做到熟悉但不越界。只有这样,才能让一段关系从初识的欢愉,走向长久的不离不弃。少计较他人的过错,多铭记他人的好处。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即是缘分。有些人对你好,是因为彼此的付出;有些人对你好,是因为相互的理解。无论在生命中遇到何种善意,都值得我们铭记在心。诗中云:“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行走在人世间,少计较他人的过错,多铭记他人的好处,是非便会减少,道路也会变得宽广。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发生碰撞和摩擦。

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不仅伤害彼此的感情,也会让自己身心疲惫。

如若石火光中争何事,蜗牛角上莫认真。让一步,海阔天空,宽一分,事事通顺,让我们解开人与人之间的千千结,抹去恩恩怨怨。

在人的一生中,注定无法脱离群体而独自存在。

与自我和谐相处,如同向内生长的树木,滋养内心的力量;与他人友好共处,恰似向外延展的枝叶,容纳世间的万物。

只有内外兼修,心灵才会变得宽广,人生的道路也将更加开阔。

1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