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算不算好皇帝?
按照古人的主流评价标准,这两位都不算好东西。儒家的价值观非常纯粹,以人为本,将老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秦始皇,长久以来都是暴君的代名词。他统治的秦朝二世而亡,实属活该;暴秦当诛,这是天命所归,也是民心所向。
至于汉武帝,刚去世就差点遭到鞭尸的待遇。他的后任为了收拾国家几近破产的烂摊子,召开了几轮盐铁会议,邀请全国的贤达耆老一起共商国是,并就如何评价汉武帝这一历史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汉武帝是秦朝的二号暴君,建议将他的牌位移出太庙。
这是同时代人对汉武帝的盖棺定论:“武帝虽然有开拓疆土、抵御外敌的功绩,但他杀戮士兵过多,耗尽民力财力,奢侈无度,导致天下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死亡过半。蝗虫大起,赤地千里,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积蓄的恶果至今仍未恢复。他没有给百姓带来恩德,因此不宜为他立庙奏乐。”
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对汉武帝和秦始皇做出了相同的评价:“孝武皇帝穷奢极欲,严刑峻法,重税敛财,内则奢侈宫室,外则征伐四夷,迷信神怪之说,巡游无度,使得百姓疲惫不堪,纷纷起义为盗。他与秦始皇的差别无几。”
秦始皇、汉武帝,再加上后来的隋炀帝,这三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暴君”。与现代人的史观截然相反,他们三位是作为君主的反面典型,历代君王都引以为戒,而不是将他们视为英雄或偶像。
古人究竟推崇的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与“三暴君”相对应,历史上也有“三贤帝”之说。除了神话时代的古圣先王尧、舜、禹、汤之外,信史之后的“三贤帝”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另一种说法则是: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汉文帝,无需多言,他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值得注意的是,文景之治其实与汉景帝关系不大,汉景帝主要是沾了光,吃老本。他一生荒谬之事甚多,小时候就曾用棋盘砸死过远房兄弟,又惹出了内战七国之乱,还冤杀了功臣周亚夫,基本上可以算是个昏君。他最大的败笔就是选错了接班人刘彻,差点把汉家江山耗光。苏轼就曾评价说:“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唐太宗,文治武功,贞观之治,彪炳史册。但可惜他得位不正,玄武门政变是他一生的隐痛。尤其是他杀兄屠弟,囚父夺权,为了洗白还特意篡改史书,政绩中的水分不少。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他哪里像个帝王,无异于禽兽。正统儒家并不喜欢唐太宗,认为他在道德上有污点。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评价最高的仁君贤帝。他勤政爱民,广开言路,重视司法公正,驱逐奸佞,任用刘大夏等正直大臣,史称“弘治中兴”。他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终身贯彻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曾评价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后世到了清朝,清人多崇拜圣祖仁皇帝,还愿意再加上一个康熙皇帝。就连一生自负、目高于顶的乾隆皇帝都曾说过,他毕生最向往的三个皇帝,分别是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从古至今,无论是皇帝还是宰相,这些政治精英在推崇贤明之君时,都少不了提及宋仁宗。赵祯的庙号是“仁宗”,这个“仁”字并非轻易所得,它是一等的美谥。仁,代表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民为贵,君为轻。
宋朝是一个被远远低估的朝代。它的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明,艺术最优雅,人民生活也最为富足。宋朝大概是现代人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是一位铁杆的“宋粉”,他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仁宗之世就是大宋的黄金时代,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时期称为“仁宗盛治”。然而,做一个好皇帝并不容易,最需要的不是扩权,而是谦抑,是皇权学会自我克制。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当时宋人评价他“什么都不会,只会做皇帝”。虽然仁宗本人在技艺上可能并不精通,但他治下的经济、政治、文化成就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宋仁宗是“君臣共治天下”。刚上台时,即有人建议仁宗集权,乾纲独断,但他对亲自指挥毫无兴趣,反而说了一段充满大智慧的话:“措置天下事,正不欲自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如有不是,难于更改,不如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以为不便,则台谏得言其失,于是改之为易矣。”
这段话已经暗含了虚君共和的意味,比英国的光荣革命早了几百年。皇权不应亲自到前台指挥,否则纠错成本太高。应让宰执团队在一线放手去干,如果有偏差,台谏负责监督评议,政府可问责、可纠错。现代责任内阁制的底层逻辑与此相似:国王永不犯错,因为他统而不治,不干实事,实行虚君实相,由内阁班子负责施政。出了问题,内阁倒台,换马即可。
宋朝与汉朝不同,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由一个常委班子负责中枢政事。因为尊重大臣的权限,宋仁宗执政期间,朝廷里名臣如云,灿若星汉,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包拯等。“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在此期间登上历史舞台,“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和“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也在此期间大放异彩。
贤人辈出皆因有一个宽容的帝王。
宋仁宗清心寡欲,宽仁治民,难能可贵。纵观历史,秦皇汉武隋炀,皆因掌握至高无上之权柄,而欲望无限膨胀,热衷于大兴土木、开创伟业。然而,资源终难以满足领袖之雄心,百姓承受重压,社会因而崩溃。此等教训,深刻昭示:帝王之大欲,实乃政治悲剧之渊薮。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个人嗜好奇石异木,官僚系统则顺势而为,变本加厉,导致“花石纲”之祸,江南百姓深受其苦。
相比之下,宋仁宗之节俭克制,实为典范。深夜批阅奏章时,虽腹中饥饿,欲饮羊汤,但虑及此举可能成为宫廷定制,劳民伤财,遂忍饥而眠。此等自律,实乃难能可贵。
仁宗天性仁厚,无论对待大臣、宫人还是百姓,皆怀慈悲之心。逛花园时口渴,因值班侍从不在而忍渴回宫,以免侍从受罚。对待民间异议者,仁宗更是宽宏大量,从不严惩。据载,成都有一失意文人写反诗鼓吹独立,地方长官惊恐万分,欲大开杀戒。然仁宗阅后,淡然处之,仅授其闲职。此等宽仁之心,实乃千古罕有。
宋仁宗勇于纳谏,从善如流。为做好皇帝,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之态,虚心接纳臣子之谏言,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真正做到真提、真听、真改。他曾言:“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
一日,宋仁宗怀揣谏官要求裁减宫中宫女和太监的奏折回宫。在梳头时,梳头太监仗着多年跟随皇上的情分,自以为皇帝会拒谏,却未料仁宗立即下旨削减30名太监出宫,而梳头太监正是第一个被裁。皇后问及此事,赵祯坚定表示:“他劝朕拒绝谏官忠言,朕岂能容此人在身边!”
史书记载,宋仁宗多次被臣子当面斥责,甚至唾沫横飞,但他仍能接受谏言。如张尧佐为皇后伯父,仁宗欲任命其为宣徽使,但御史中丞包拯认为其德才资历不足,当面庭辩,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直喷到仁宗脸上。仁宗却并未因此发怒,而是听取了包拯的意见。又如庆历年间,仁宗欲重修失火的灵宝塔,又被谏官余靖当面斥责,修塔之事也因此作罢。
纳谏之事,知易行难。即便如唐太宗般英明之君,也曾因臣子之谏言而气愤欲杀之。而宋仁宗却能手握生杀予夺之最高权力,仍能从善如流,听取逆耳之言。此等美德,古今能有几人?
放权、克己、纳谏,这些在常人看来或许显得“窝囊”的行为,却正是宋仁宗成就天下太平、万民安乐之基石。他之所以被视为“窝囊”,正是因为他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之利益而放下个人之私欲和威严。
好皇帝,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仁宗去世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甚至外国如大辽也为之悲伤,辽道宗耶律洪基闻讯后大哭,辍朝三日,并为宋仁宗建立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仁宗,千古第一仁君,此誉当之无愧。
对于内地百姓宋仁宗是好皇帝,毕竟不打仗他们不用去边关拼命。对于敌国他也是好皇帝,毕竟我杀你人抢你东西都不反抗这能不好?但是边关的百姓怎么办?